第113页

“建学校,我准备在那里建一座大学,一座真正的大学城,正好地方也足够大。”

杨丰很随意地说。

这个创意他早就惦记着了,以后他准备拿下一座驻防城建一座大学,这地方宽敞,足够容纳几万人口,如果换成现代楼房的话,十几万人都很轻松,连城墙都不用拆,有那六米高城墙挡着也好管理,让年轻一代在曾经代表大明耻辱的城墙内生活学习,也算是一种卧薪尝胆式的鞭策了。

“那我得去赶紧让那些老百姓停下,再拆下去就没房子了。”

高淮一听立刻就要往外跑。

“不用,拆吧,拆了盖新的!”

杨丰叫住他说道。

那些房子现在已经没法住了,再说格局也不适合当学校,索性让那些老百姓彻底发泄一下拆得干干净净,然后他重新规划盖新的,毕竟他就算办大学,也不可能现在就办,因为别说老师了,他连够资格的学生都没有。

第87章 大军压境

话说一张白纸到他这种地步,也的确是很夸张了。

没有老师,也没有学生。

他的大学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欧洲的大学实际上是神学院,然后几百年时间逐渐演变,一切都在循序渐进中完成,清末民初中国一步跨入大学时代,那是因为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直接从国外移植过来就行了。但在这个时代他什么也没有,那些儒生们不懂科学技术,那些懂点科学技术的老工匠们甚至绝大多数都不识字,而两者兼备的那就属于凤毛麟角珍贵得就像三百年后的白鳍豚一样。

而且这些人的那点水平在他看来也就是初中生级别。

这个问题也只好等待时间来解决了,毕竟现在他连学生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在占领区也已经开始仿照在昌国的做法,大规模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所有够年龄的小孩儿必须上学,甚至不论男女都是如此,因为中午还管一顿饭,而且伙食水平很高,有鱼有米五天还有一顿肉,尽管给他的财政造成沉重负担,但也的确收到了显著效果。

现在那些老农也喜欢把孩子往学堂送了。

当然最主要原因很可能就是为了给家里省一顿饭,毕竟那些孩子不上学也干不了多少活儿,但在学校却可以吃得肚子溜圆,甚至有时候连晚上饭都能省了。而这些学生的教材,也都是他和黄百家几个一块儿制定的,除了一些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之类东西之外,还有他自己编的一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书籍,都是些最最简单的常识性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