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叫做“凡走过的必定留下痕迹”,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在陌生的环境下就会感到不安。而且人类会努力按照自己生活的环境来改造新的所在。喀土穆古时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林。公元13世纪初,苏丹部落中的马哈斯人向南越过沙漠迁徙至此,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尔托姆”,意为“河水和泉水的交汇处”。
到了15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大批南移,格尔托姆也成了交通要道和贸易集市,这座小小的村镇也慢慢向城市转化。青白尼罗河在喀土穆合流之后,远看交汇处的地形象是一头大象的鼻子,因此,阿拉伯人改称这里为“喀土穆”,阿拉伯语意即“像鼻子”。
中国人到了这里十几年时间,喀土穆城的规模快速扩大,中国式的砖房数量快速增加,已经超过整个城市将近一半的规模。住在这些砖房的人大多都是黑人,看他们外貌听他们的语言和口音,很多都是跟着中国人从东非坦桑尼亚等地来的。
穆罕默德·阿齐兹用包头的头巾和别人一样遮住脸,大步走在这片黑人为主的区域。走过了几条街,他到了一个单独的小院门口。熟练的从破木栅栏的缝里面伸手进去打开里面的门闩,穆罕默德·阿齐兹就进了院子里面。
院里面有蒙面的阿拉伯女子,见到穆罕默德·阿齐兹之后并没有过于吃惊,她连忙进屋禀报。片刻之后,一个腰插短刀的中年阿拉伯人从屋里面走了出来。
“真主保佑,您看来身体很好。”穆罕默德·阿齐兹用温和的语气问候对面的中年人。
中年男子盯着穆罕默德·阿齐兹看了好一阵才有些不耐烦地说道:“真主保佑。”
“阁下,您这样的雄鹰何必臣服于麻雀之下。您的部落一直是这里最强大的统领,曾经是整个尼罗河最大的奴隶商人。现在您为何要住在您曾经贩卖的那些黑人中间。难道您真的放弃了以往的荣耀不成?”穆罕默德·阿齐兹说的率直。和对面这位说话这么直接就好,近50年来,迪格纳家族的部落是尼罗河流域最大的奴隶商人。直到中国人抵达苏丹,占领喀土穆,并且废除奴隶贸易为止。
“无论如何,我都不会为你们的马赫迪效力。”迪格纳家族的这位身份不明的中年人的语气还是很不耐烦。
“三天,三天内这里很可能就会发生战争。阁下,如果您愿意参加的话,我们会很欢迎您和您的族人加入其中来。”穆罕默德·阿齐兹说完之后躬身行礼,然后在对方充满不友好的目光里退出了院子。
先是迪格纳家族的人,一个接一个,穆罕默德·阿齐兹把那些因为中国在苏丹实施统治后背坏了之前财路的家族给拜访了一圈。有奴隶贩子的家族。还有的则是有在当地曾经无比嚣张,然后被打得不得不迁到中国人眼皮底下才能活下来的家族。更有些原本垄断商道,但是因为铁路和航运的兴起而沦落为搬运工的家族。
在这个喀土穆城里,住着太多十几年来生活发生了巨变的各色人等。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然而在命运被中国人改变这方面,这些人有着共同点。
城内有人活动,城外也是如此。穆罕默德·阿齐兹的亲信在码头上了一艘船,沿河而下。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后在河床中泾渭分明,半边河道河水呈现青色,半边河道河水呈现白色。也许是见惯了这样的美景,或者是情绪过于激动,信使根本就没看河水。行出去几十里,在一个河边的小码头停下,信使下了船直奔附近的村落。他本来只用把消息转交给当地的联络人即可。没想到联络人并没有让他走,而是在盘问一番之后带着他前往村里。
信使在好几人的监视下进了一间屋子,见到屋中之人后,信使先是一愣,然后兴奋的上前行礼,“马赫迪大人,您终于来了!”
屋里中央坐的那人是马赫迪,虽然只穿了一身很普通的类似苦行僧般打着补丁的白色袍子,马赫迪这位大人物举手投足之间都显示出强烈的自信。他起身拉住信使的手,“真主保佑你,帕图兄弟。阿齐兹让你来告诉我什么新消息。”
信使帕图没想到马赫迪竟然能记得住自己的姓名,他立刻就高兴起来。不管一路的辛苦,帕图把喀土穆城内发生的事情向马赫迪讲了。等讲完之后他才发现屋里面另外两位穿着阿拉伯衣服的男人看着居然是欧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