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页

李鸿章的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他语气听起来都有些夸张,“这肯定不一样,买青苗那是没办法了,种出来之后不得不卖。现在是你还没种之前有个规划,例如一斤算是一份,一千斤算是一张,你拿出去卖这个契约。这时候要买的人可以买一张,也可以买十张,也可以买半张,甚至根据规定买更少的。先给抵押金。等到了交割日的时候,把所有钱给付清。如果他们违约,那么这个抵押金就扣下来,除了我们营运商的这个经营费之外,剩下的就赔给你们。当然了,如果你们这边违约,也有相应的惩罚。”

“这和订购不是差不多么?”李世雄还是抓住了重点。

李鸿章继续讲道:“和订购还是不一样。订购你知道是谁最终买的,期货买卖的是这个凭证。张三买了凭证,如果李四出价更高,张三有可能就把这个凭证卖给了李四。王五出价更高,李四半路上又把这个凭证卖给了王五。也许最后的兑现期,是买卖了七八手之后的人最终来兑付。这和你们就无关了。你们只管向我们要钱。我们或许能给钱,或许能给你们违约金。”

“怎么听着这么不靠谱呢?”李世雄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

李鸿章当然觉得不靠谱,实际上在高丽搞这个的时候,高丽人也觉得这个市场大大的不靠谱。如果不是因为背后是中国人,而且高丽人的确是太缺钱,他们是不会到期货市场里面来参与交易的。李鸿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了相当的经验,他不去说些云山雾罩的话,而是坦率地答道:“期货市场就是这样,它靠的不是买卖,而是靠资金和信用。特别是信用,这个在期货市场里面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期货市场还要建立起信用评级制度,那些没信用的人,我们是不会允许他们进入市场进行买卖的。参与者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得去相信期货市场本身的资金和信用。若是你们队期货市场本身不相信,那就别来了。因为期货市场里面就是这种营运制度,营运模式。”

第122章 你要掀桌子么?(十三)

李鸿章李局长的推销并不成功,除了河南信阳这个穷地方对此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之外,其他人对“期货”的看法是……你算老几?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当国内金融业水平极低的时候,李鸿章局长拍着胸脯说,“俺们期货市场有信用”。对方一句“你上级部门是谁?”于是李局长答道:“俺们是外交部下的一个部门,没有特别直属的上司。”若是李局长真认为这等回答能够换取实实在在的信赖,那只能说他做人太甜。

当然,以李鸿章的聪明不可能不明白这点。在高丽的时候李局长能够呼风唤雨,那也仅仅限于高丽那个穷地方。在国内的时候他一个局长不过是车载斗量,所以李局长也接受了现实,准备等到三会结束之后回到高丽大展拳脚。在部委召开局级以及局级之上干部会议的时候,李局长也抱着参与一下的态度前去赴会。

作为外交部旗下的部门,李鸿章局长觉得外交部人数好少。别的部委都是占了好大一片地方,外交部就是那么大猫小猫三两只。没等有什么寒暄,会议就开始了。总理李维斯上来就直入主题,“部委必须服从国务院领导,在与各省进行合作的时候要遵守规章制度。不能进行任何没有部委文件允许的私下行动……”

打仗首先得内部心齐,地方上的那些老功臣们已经开始有效的串联起来,在这几天的会议中他们的步调越来越趋于一致。光复党的财政预算搞了二十几年,现在总算是成了被公认的一个营运核心。大量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地方上由国家主导的教育、医疗、邮政等等都是国家拨款。这已经是一大笔钱支出,足够让中央感到吃力。李维斯明确表示,对于地方要求中央投资地方产业的申请,一概先压下来再说。“如果地方上不能完成中央的安排,这些申请就继续压着。没有说地方上不完成工作,吃着中央的财政拨款后还不干活,反倒一个劲向中央索要好处的道理!”

李鸿章心里面有些感慨,当年他还在满清干的时候,就是地方的一股势力。那时候中央也有诸多的命令,但是执行不了就是执行不了,李鸿章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想到几十年之后,李鸿章看到的民朝内部也避免不了这种激烈的冲突。当然,李鸿章自己很清楚这两者的冲突完全不是一码事。李鸿章的老爹是和平年的进士,当了很长时间的六部官员。李鸿章因为有些许印象,去查了国家图书馆里面正在整理的大量数据和文献,民朝中央的支出是满清的几十倍以上。如果李鸿章在满清当军阀的时候能有如此支持,李鸿章自信绝对能打得更好些。

正在想,却听得李维斯声音严厉地说道:“最近的时候我们部委必须坚守秩序。可是有些同志们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地方上的同志走的太近。还有那么一个局长,上蹿下跳的和各省之间做买卖。想做买卖什么时候不能做?非得现在才行不成?”

李鸿章心里面一阵发虚,既然李维斯直接点出局长二字,想来是和他脱不了干系。幸好李维斯也只是点了一下,没有现在把人揪起来一通痛批。李鸿章担惊受怕的倒也没有真的受到什么影响。

几乎在李维斯要求的部委们团结一致的同时,省里面的干部也在召开会议,“这次的财政预算在明天就要开始,此次一定要让部委给地方的企业以支持。如果他们不答应,我们各省财政如此困难,上缴的税款就不能按时支付。等我们省的问题解决了,这些税款才能给。”

有人义愤填膺,“对!就该如此。若是中央政府不管我们死活,我们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