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页

到了此时,李寿昌也没了办法。那比罚金让他十分肉痛,而未来的威胁更是让他觉得必须采取其他选择了。其他民团头子也都是一脸的沮丧,殴打警察的是李寿昌的手下,其他民团头子明显是被弄来看杀猴骇鸡的戏码。而那位年轻的“监军”实在是给其他民团头子们留下了过分深刻的印象。因为手里没有兵权,他一个劲的吆喝回广州的时候要去见谁谁谁,等他从广州回来,要带着多少多少人马,要把民团如何如何。

这等大少爷出身的家伙最是可怕,他们做事往往不顾后果,在成事不足的同时,又有着一定能把事情办糟的败事能力。

到了此时,众人愁眉苦脸,再也没人提出与光复军和平相处的观点了。光复军在梧州的政府对百姓或许不错,不过这和光复军李寿昌好不好是两码事。民团头子们此时只能优先选择自己的安危。

“如果粤匪真的从梧州调兵走,我们就和城外的兄弟们联络吧!”李寿昌说道。

民团头子们听了这话之后都忍不住叹气,哪怕是再不想和艇军合作,此时也到了不得不合作的地步。

光复军的监军对民团发出严厉威胁之后的五天中,光复军将近三千部队分四批撤出了梧州,乘船东下。李寿昌他们赶紧与肇庆的亲友联络。很快,他们得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光复军在福建方面与官军连场大战,损失相当的严重。此时不仅是梧州,肇庆、江门等地的光复军都开始向广州集结,大有北上与福建官军决一死战的迹象。

在此时,其他民团头子们都有些缩了,他们建议是不是等待光复军与福建官军交战的消息。李寿昌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光复军打输了自然最好,可他们若是打赢了呢?等他们打赢之后,必然是伤亡惨重,那时候他们就更得从我们身上榨油。与其到那个地步,还不如我们自己先动手。光复军那时候正在和官军打仗,得知我们夺取了梧州,珠江门户洞开,官军还能直逼广州。那时候腹背受敌之下,他们反倒更容易打败仗。”

民团头子也都是打过仗的人,这个道理他们也能听明白。他们知道自己若是动手,那就只能让光复军彻底失败才行。只要光复军输了,那么早动手晚动手已经没了分别。就在他们还在迟疑的时候,城外的官军把总李文生再次催促他们动手。而且还发出了威胁,若是他们不懂手,李文生就要走人了。

民团也知道只靠自己这点兵力是不行的,李文生一走,艇军也就指望不上。民团即便是想起来造反,面对城内将近两千左右的光复军,他们也没办法成功。到了此时,民团不得不做出决定。10月9日那天,发动造反!

第54章 投身与投机(十)

“为什么还要接着往外撤兵?多留点人不好么?”沈心在光复会的成员会议上问道。

“太多的兵在城里面未必是好事。”第一旅旅长徐友良解释道。如果部队数量比较大,还集中在一个要点上,这从军事理论角度来说属于非常没效率的做法。从现实的角度,想让那帮造反的家伙们勇敢的蹦出来,适当的示弱也是必须的行动。徐友良引用了《淮南子·兵略训》中的话,“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讲完了战略上的考量,徐友良做了个总结,“虽然我们并不能以敌人对我们的误解为战略基点,眼下的局面,也只能用点诈术才行。”

沈心自己不是个特别爱发号施令的家伙,更不用说政治部的制度规定也比较严厉。政治委员固然有很多权力,却没有干涉其他专业部门行动的权力。例如这次伏击行动,沈心可以负责召开战前的光复会会员的会议,却不能干涉具体战术制定与执行,在会议之后,沈心还得服从部队的安排。

当然,部队上的同志当然不会故意安排沈心去前线送死,作为专业技术部门,部队的同志当然知道怎么让意外很容易发生在沈心身上,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避免意外。不过这种制度模式也让沈心感觉到光复会政治制度上的苦心孤诣,政治权力与专业素养和部门的分离,同时政治权力又与专业部门的结合,至少在沈心看来,他有太多令人信赖的人可以依靠,实在是相当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