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页

现在的德国国内,权力最大的威廉皇储,他负责德国政府目前的改革,要把德国改造成一个民主国家,以取得和协约国和谈的资格。

至少,那应该是一个协约国认可的民主国家。

九月份,接替郝特林成为德国首相的马克思亲王就向美国总统威尔逊发出外交照会,接受威尔逊在年初提出的和平条约。

威尔逊马上回复,用近乎友好的态度敦促德国切实接受“十四点”。

这是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的一次取得世界性大国的认可,威尔逊有理由因此对德国表示友好,哪怕是双方正处于战争状态之中。

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才是常态,战争状态不可能一直持续,或许明天战争结束,后天德、美两国就会恢复贸易。

当德国人同意“十四点”的消息传到爱丽舍宫和白金汉宫,马上引起英、法两国的强烈不满。

矛盾的焦点还是集中在民资自决上。

德国在战争中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当然同意“十四点”,但这对于眼看就要大获全胜的英、法两国来说简直就是故意恶心人。

但“和平”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英、法两国也不能一意孤行,于是英、法两国借口德国仍然处于动乱状态中,拒绝和德国政府进行谈判。

在拒绝德国政府和平提议的同时,英、法两国在前线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击,试图击破兴登堡防线,把战线推至德国领土,逼迫德国无条件投降。

此时已经到了十月份,美国人终于把德国人逐出阿尔贡森林,但美国人付出了26万人阵亡,95万人受伤的代价。黑格的进攻还是没有任何进展,英国人在这两个月内的伤亡高达18万人。

或许是知道已经被逼迫到悬崖边上,德国人表示出顽强的战斗意志,他们的伤亡小于协约国,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总兵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协约国。

此时的协约国——或许在美国人加入之后,叫做“盟国”更合适。

此时的盟国拥有近600万兵力,飞机、坦克和大炮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以秦志远、莫纳什、巴顿为代表的盟国新一代将领已经不再使用人海战术,而是使用钢铁在消耗德国人的生命。

十月初,加拿大人终于突破了兴登堡防线,他们一共使用了94万发炮弹,而他们对面只有十万德国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