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页

终究是当上了皇帝,而不是那个朝不何夕岌岌可危的太子了。

今日朝会的内容,如同此前一样,都是与金的战和。

金人两支大军会合,就在汴京城北,距汴京不过数十里之遥。这对大宋朝廷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此前便争吵了十余日,有主张坚决抵抗的,也有主张全面和谈的,还有人干脆折中,要求一面派人与金谈判,一面号召天下勤王。

主战派以李纲、吴敏等为中坚,和谈派则是以耿南仲、白时中等为首。双方争执不休,赵桓心底是倾向于耿南仲这边的,在他看来,最大的威胁还是在国内,至于金人,无非就是要些金银布帛,再就是些人口女子,反正都是从百姓中搜刮,赵桓根本不在乎。

当得知自己派出的金牌使臣赶回时,他没有多想就召之上殿,结果十一人一起上来,禀报的消息是岳飞无视了他的召唤,而是继续攻打燕京,并且在一日一夜间就攻破燕京城,擒获大金皇帝完颜阿骨打。

那一刻,赵桓的心情,可谓复杂之至。

按道理来说,他应当高兴,毕竟岳飞是周铨的部属,而周铨在名义上是大宋的济国公,是他的臣僚。这一次大胜,不仅报了金人背盟之仇,更是将金主生擒,自大宋建国以来,少有这等功业。

但是赵桓却又觉得高兴不起来,整个事情,他没有半点功劳,甚至还派出十二路金牌使臣前去扯后腿——哪怕赵桓能给自己找上一千个理由,也不得不承认,战争关键之时,自己派出的使臣只能是去扯后腿的。

最关键的是,这件事情表明了岳飞的态度。

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许诺,花费多大的力气,岳飞依然是站在周铨那边,而不会折转向他。

这样一员悍将帅才,这样一支钢铁精锐,为何偏偏要跟着周铨,而不是自己?

赵桓心中对周铨既是恐惧又是嫉恨,完全没有半点好感,也将当初李邦彦替他争取周铨支持的事情彻底忘了。

“陛下,大喜,大喜!”

他在御座上发呆,底下群臣却是欢欣鼓舞。除了耿南仲等少数知道内情的,绝大多数臣僚们,都手舞足蹈。

阿骨打落入岳飞手中,可不仅仅是有了和吴乞买、斡离不谈判的本钱,更重要的是,这也标志着燕京道完全落入护卫军手中,吴乞买与斡离不所带领的女真主力将难以北返了。

女真主力就是三支,吴乞买、斡离不、兀术各领一支,如今一举控制了其中两支,兀术所余力量,不过是其全盛时的三分之一,连要镇压各族反抗都困难,更别提再度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