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页

从其人行事风格来看,周铨还闻到了摩尼教的气息。若此猜测为真,那么四川之乱还不是大宋问题的极限,江南摩尼教只怕也会闹腾了。

这些都是癣疥之患,根本不算什么,但苍蝇叮不死人却可以烦死人。周铨微叹了口气:“我不怕金人,但我怕赵家人。”

白先锋莫名其妙:“赵家人有何可怕?”

“上皇倒还罢了,虽无人君之相,却总算当了一二十年的皇帝,行事还有点经验。可赵桓只靠着忍耐而登上帝位,恐怕会装忍耐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后方法,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去搞什么韬光养晦,对上金人也会如此。他身边亲近之臣又都出自东宫旧人,空谈仁义而无实策,不坏事就不错了,根本无补于世!”

周铨的话不幸言中了。

在解除了眼前危机后,赵桓便开始琢磨金人的问题。

在他看来,与金人有矛盾的是上皇、童贯等人,他新皇既立,自可与金人言和,故此他派出使者向金人请平。

金人同意言和,前提条件是汉军退出燕京。

赵桓闻此大喜,觉得和谈可成,他也不经朝会,径直派出使臣,快马加鞭,飞奔往燕京。

李纲闻知此讯,大惊失色。忙入宫求见:“陛下,是谁为陛下出此下策!”

“这如何是下策?”

“在燕之军,乃是周铨私兵,陛下如何支使得动?草率如此,我恐不但不被重视,失了朝廷体面,更恐恶了周铨,令君臣失和,反为金人所乘!”

“李伯纪之言,我不敢苟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周铨私兵,亦是大宋之臣子,岂会对朝廷谕旨置若罔闻?”

耿南仲一听到李纲之语,便极不高兴,只因出此主意者,正是他本人。

不等李纲再说,赵桓笑道:“姑且一试,成故可喜,败亦无憾。”

李纲默然退下,心中对赵桓也渐失望了。

赵家的这些龙子龙孙,尽昏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