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页

前提是修京徐铁路之事,必须尽快运作起来!

一船的二十余人,出了徐州之后,便开始陆续下船,到考城时,就只剩蔡封他们三个了。

两同伴此时都有些犹豫,眼见家乡在望,他们才问道:“蔡家哥哥,你准备留在考城,不再回狄丘?”

“要回的,若是铁路修成,我就乘铁路回狄丘!”蔡封斩钉截铁地道:“原本我不是这个打算,但这一路上细细思忖,当初我真是错了。用咱们在狄丘的规矩,有错认错,认错改错,我现在就要改错!”

他这番话是真心实意,但也带有自己的目的。

那股看不见的力量,现在他已经能想明白了,必定来自于周铨。

百姓们反对修建铁路,周铨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付那些敢于殴打勘测人员者,但对于盲从的百姓,他还是用了另一种手段。

虽然蔡封不明白,以周铨之势力,完全可以强行推动京徐铁路,为何还要拐弯抹角,弄出这样麻烦来。但他却知道,周铨既然在此事上投入如此巨大,又有如此耐心,那么他就一定不会放弃。

自己若能在此事上,为周侯爷效力,哪怕不能入他老人家之眼,也必然会被主持此事之人看着,到那时,自己何愁不能上进,哪里还需要留恋在狄丘的一个工长位置?

狄丘之行,开拓了蔡封的眼界同时,也让他生出更大的野心,在初通读写和算数之后,他对乡野中所谓的大户人家,从最初的敬畏,到现在已经不屑和痛恨了。

和他一起返乡的二十余人,就是火种。

象这样的火种还有很多,前前后后,足有上千人。而他们返回乡间,看到的正是乡间积薪聚炭点火可燃的情形。

农会在这半年时间里壮大得很快,虽然目前还只是贫苦农民的互助组织,但已经与当地大户对立严重。只是农会的百姓,虽然可以组织起来,却不知道该怎么做,而这些曾经在工场里做过、了解工业化的组织结构,又知道工场能够带来多少财富的工人们,则带来了一股狂飙。

从宣和二年六月起,考城县最先发生,然后扩大到周围,再后来几乎席卷半个河南,一场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爆发了。

第391章 点火

蔡洁生这半年相当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