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氏父子离京去徐州之后,他第一次单独见周铨,虽然十天前才见过一面,但那次是为了处理朱勔与周铨的争执。
再次看到周铨,赵佶面上带着笑意:“周卿,你做得好大事业!”
“不过是赚些别人不赚的钱罢了,哪里有好大事业!”周铨腼着脸道。
“还不大?这一回从京师招募的匠人就足有数百吧?”
推动工业化,只靠着周铨一人是不行的,周铨可以确定一个目标,但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却需要匠人们去绞尽脑汁了。因为此前造成的影响,仅仅是四天,已经表露有意向加入东海商会的匠人,数量就超过了三百。
这些人或许不是第一流的匠人,但他们足以充实周铨的工艺与材料研究队伍!
“才三百余人,官家,能不能将官府中的匠人也拨给微臣?”周铨毫不客气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那样的话,工部与将作监非得寻朕拼命不可!”赵佶噗的一笑:“休想!”
“不全部,拨一半也成……要不三分之一?”
周铨一副讨价还价的惫怠模样,让赵佶哭笑不得:“你这厮休要痴心妄想了,以为朕不知道么,这几日到你那里去的匠人中,有多少在工部和将作监挂了名的?小子,见好就收吧!”
周铨嘿嘿一笑,有赵佶这句话就行了,证明赵佶不会追究他挖走隶属官府匠人的事情。
然后,赵佶面色却有些严肃起来:“周铨,西北要用兵了。”
“臣也猜到此事,不知臣能为此做些什么?”
“回去催催你老周卿,利国监毕竟是铁监,不要只管着水泥,铁也要跟上来!”赵佶道。
利国监去年送往京师的水泥,比起京师自产的水泥数量要多出十倍!
这让赵佶对于将作监的那群官吏非常不满,原本京师官窑水泥是周傥一手办起的,在周傥离开后,水泥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