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朝堂上的这些事情抛到一边,他开始集中精力于自己离开后的变化了。
首先是他最关注的车庄少年,当日在京城外迎接他的是三十一人,都是最早一批在京中招募的,以孙诚、王启年、李宝为首。他在离开之前,为这些人准备了功课,回来之后的第二日,他便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对众人进行了考核。
阵列纪律方面,有杜狗儿等禁军出身的叔伯帮忙,他们做得有模有样,基本可以达到成列成行的地步,虽然距离周铨的期望还有点距离,不过也算过关了。
识字上,这一块是师师小娘子负责的,小姑娘将李宝视为助手,虽然李宝自个儿是所有人中识字最少者之一,可他会用砂钵大的拳头去揍那些不好爱的少年。故此,众少年中少的也能认三百余字,多的象孙诚、王启年,一般的书信完全可以通读了。
接下来是算数……这是周铨最重视但也是最伤心的内容,三十一个少年,最好的可以背出九九乘法口诀来,最差的……好吧,李宝又光荣地垫了底,他只能算到四位以内的加减,这还是因为他每个月领月钱时需要用到才学会的。
总的来看,这些少年表现不能算太好,这可能与他们出身市井,普通比较油滑有关。
倒是周侗从西军带来的人,让周铨眼前一亮。
在政和元年年底之前,周侗从西军中带来了一批少年,数量不多,只有六十人,其中还有两人因为不耐奔波中途病亡,又有六人半道逃走不知去向,所以真正抵达京师进入车庄的,只有五十二人。
这些人明显比第一批的要吃苦耐劳,虽然他们还没有见到周铨,却按照周铨留下的计划,各方面的进度,已经快赶上第一批少年了。
比如说算数,第一批少年中,也就是孙诚能背下九九乘法表,可第二批中,已经有四人能背得到九九乘法表!
这让周铨甚是欣慰,同时也更加坚定要从最穷苦的环境中去找人才的决心。
若说人方面周铨只是勉强满意,那么赚钱方面,周铨就是非常满意了。
自行车极受欢迎,虽然如今市面上也出现了仿制品,但一是工艺粗糙,远不如他讲究精确来得好用,二则是生产速度极慢导致成本极高,无法与他竞争。
到现在,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每月造出一百五十辆的速度,仍然是供不应求!
不过这也是车场的极限了,如今京师之中,有二十一家铁匠铺、二十五家木匠铺、八家皮匠还有其余如漆匠等在为车场做配套,依照同样标准提供零部件,直接间接从事此业的人数,达到了三四百人之众。如果还想扩大产能,需要变动的就不是车场,而是这些供应商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