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议事厅的王兆靖和如惠都有些松了口气的感觉,王兆靖笑着说道:“若是朝廷里再有什么人盯着咱们,那动手做大事的时间就要提前了,今年却不是个好时候,那河堤决口的事情不大,传言却不小,周围不少人都在担心观望。”
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离开身边直径百里的区域,甚至直径几十里,不光穷苦百姓如此,连富贵士绅也是这般,不离开本地,那么了解消息的渠道就只能是道听途说,别人说徐州这边堤坝决口,发洪水闹灾,死了多少人,损失如何惨重,总有怀疑也就信了,没几个人因为怀疑去徐州亲眼看看,这越穿越离谱的传闻就成了真相的来源。
谁不知道这洪灾危害巨大,冲毁城池田地,淹死人口牲畜,黄河大灾那就更不必说,所以这从南到北,除了徐州本地和毗邻徐州的州县之外,其余各处都觉得徐州元气大伤,这次赵字营在沂水那边杀鸡儆猴之后,猜疑才变小了些。
“招工迁居的事情不能因为过年停下,咱们金库里的钱财尽管拿出去用,也不会用太多。”赵进叮嘱了一句。
从进入秋天开始,赵字营匠造厅就开始大肆招募人工,有无手艺不限,只要肯做活出力,不过招募人工的范围仅限于徐州州城和萧县县城,城内以及城外村庄的百姓,招募之后全家迁到何家庄西南的区域做活,这边现在已经建起了一个个大织场,织场外就是织工们的住处,到处是整齐连片的新建村寨。
除了织场,铁器工场也在招募人工,在海州那边的港口和木场也有很大的人力需求,而且赵字营在山东区域的田庄也在招募徐州百姓过去充实,去了之后直接免五年钱粮,拨给农具种子,若愿意听从赵字营的安排,那么好处还会更多。
然后在划定的区域内,如果你想要继续居住,赵字营要收“平安常例”,“防洪常例”,“维持常例”等等五花八门的规费,刮地皮的手段比官府强出太多,可你只要不在这片区域居住了,这些费用立刻就不会收取。
任谁都能看明白赵字营的用意,这是要把徐州州城和萧县县城区域的人口尽可能的转移,这两处人口加起来近二十万,这样的迁移可是耗费巨大,牵扯重大的大事,虽说徐州百姓已经意识到做工比种田好,在何家庄那边比在徐州这边苦熬要好,可还是很多人难以理解,很多人故土难离。
平民百姓本就是在城内苦熬,赵字营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生计和出路,为了养家糊口,也谈不上什么故土难离,最好的例子就是酒坊,徐州城内三处大酒坊都是搬到砀山那边,酒坊答应带着一起过去,并且有宅院安置后,没几个愿意留下的,这次织场和工场招工,很多人未必情愿,却知道如何选择。
第1150章 徐州布
真正不愿意离开的是那些中上之家,他们不愁柴米,往往都是文士相关,对这徐州有情怀在,他们不愿意离开,可看着赵进设置出种种规费,又把城内人口不住的向外抽调,他们在城内也越来越难过,只能自己琢磨办法。
至于知州衙门上下更是离不开,他们也是为难的很,南直隶每一处县城在编不在编的官差白役起码过千,而徐州这样的大城居然过百都难,因为无人愿意当差,只有拿着粮饷的才耐性子坚持,再这么抽调下去,连耐性子的都忍不住了,官府还怎么维持,可守土有责,离开这州城,官府也就不是官府了。
官吏和士绅们联合活动,赵进的父亲他们是劝不动的,赵振堂绝不会干涉自己儿子的决定,陈昇的父亲陈武则是早早的去济宁那边过年,根本不接茬,唯一能找,而且能说上几句话的就是王兆靖的父亲王友山,在徐州城他是最顶级的名流名士了。
王友山和大家所想的差不多,他也有自己的判断,就接下这个委托,直接奔何家庄这边来,知晓来意之后,王兆靖很是恼怒,先去赵进那边请罪,然后准备将自己父亲劝回去,不过赵进阻止了他,亲自去见王友山。
“……小侄这边始终需要人力,最信得过的就是徐州人……外面遭灾波动还可以从容救济,如果徐州这边真闹了大灾,那就动了根本,惹出多少是非,这次水灾不过是一群人乱传消息,这都已经掀起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