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页

虽然是地下密室,但很是宽敞,建文打坐在个蒲团上,面前一盏油灯,橘色的灯光如豆;一炉檀香,奶色的香烟袅袅……

建文在闭目念经,郑老爷子跪听了一会儿,发现是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枳多迦利、娑婆诃……”

听着建文念经,郑老爷子不禁有些出神,袅袅白烟中,他回想起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建文年间……

建文帝名叫朱允炆,是太祖皇帝之孙。为了维护嫡长继承制,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在太子朱标早亡后,太祖按照继承原则,立允炆为皇太孙。之后太祖召集天下名儒,悉心教导允炆,希望他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

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不类凡人,但一生也是犯错不断,尤其是在对读书人的认识上,始终是稀里糊涂。他切身体会过儒生治国的无能,因此才会停科举达十年之久,却仍难免仰视读书人,将白纸一样的继承人交给一帮儒生教导。

太孙的老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人品学识都是非凡的,但这些满腹经纶的学究,大都没有行政经验,更不要说斗争经验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无不符合圣人之言,也充满了一厢情愿……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人就是处理日常问题都勉为其难,更别说复杂险恶的国政大计了。

而且……好人从来不会是好皇上,这是反复验证了千年的真理。而允炆偏偏继承了他父亲温良的品性,完全不类太祖皇帝。于是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共同作用下,年轻的太孙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从心底就不认同祖父那些残酷的政策,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圣人所说的‘仁政’。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同年允炆登极,次年改元建文,号为建文皇帝,时年二十一岁。而彼时,他的众多叔叔大都年富力强,手握大军于四方,对这个文弱的侄子虎视眈眈……从当太孙起,建文帝就有莫大的危机感,他十分害怕叔叔们伤害自己,如今终于当上皇帝,他迫不及待地要改变这种局面,便将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都提拔为翰林学士,共参国政……从此,国策的制定和执行,便尽由这三人掌控,他们成了实际上的相国。之所以没有相国之名,不过是因为太祖将‘不许立宰相’的命令,写进了祖训里……

于是,一个毫无经验、充满了理想色彩,却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年轻皇帝,和几个道德高尚的书呆子,开始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低能表演……打个很恰当的比喻,就好比后世玩斗地主,地主手里抓着两个炸弹带大小王,却硬生生把自己玩死,绝非常人之所能。

第0177章 儒生误国

有道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其实此话是书生之言,不足为训。不信你细数上下两千年,看看有多少不得民心却得天下的帝国……强秦、北魏、北齐、辽金、蒙元、满清……几乎有一半的朝代不得民心得天下,所以儒生之言听不得,不然非给坑死不可,譬如黄子澄之于建文君。

建文帝在位的短短几年时间,取消了太祖那些残酷的刑罚、大力减免天下田租,而且还裁军、缩减开支,以减轻百姓负担。其中最著名的一项,就是均江浙田赋。江浙重税向来是天下数倍,建文帝认为不公,悉予减免。这样的皇帝自然会得到臣民的真心拥戴和喜爱,尤其是在经过太祖朝的严刑峻法后,文官和百姓都称他是难得一见的仁君,甚至将之与宋仁宗相比……

但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他却得罪了勋贵和藩王,而这两者,掌握着大明朝的军事力量……

勋贵武将恨他一味的偏向文官,偏听儒生们的建议,拼命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却裁军、压制武人,使开国勋贵子孙们的地位骤降。这主要是方孝孺对朝廷机构的改制带来的。首先,他将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了一品,又在尚书和侍郎之间,加了个侍中之职,这使得六部尚书的地位大大提高。接着又大大提高国子监、翰林院和詹事府的编制和地位。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加强对预备官员的儒家教育,提高翰林学士……也就是他们本身,在朝廷决策中的地位,以及加强对帝国继承人的教育和训练,使得以后的帝王更加听从文官的话。

还有各种对朝廷机构的改革,说白了就一句话,加强文官之治,以削弱将军们和藩王们的权势。这让武将们怨声载道,为未来与燕王的交锋中,朝廷军队出工不出力,埋下了严重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