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页

第三道长城,同样修筑于嘉靖年间,沿阳和口,镇川堡西来,对接在镇羌堡长城,使之形如偃月,大同城段现防守的边墙,便这二、三道长城。

因为年久失修,加上风雨侵蚀,其实很多长城段毁坏严重,一些青砖护面,坍塌成土陇状,很多城砖,其实也是人为毁坏,被当地居民拆去盖房,没有公德心,破坏公物,是古今一直流传的积弊。

大军沿着御河边上行进,御河北来,加上支流,在大同城附近,还有镇川堡附近,形成一个个冲积平原,远远看去,广阔的平川大地,点缀一些稀稀拉拉的树木,不说官道,便是充满浅草的黄土地面,也颇为好走。

当然,因为大多地方是黄土地,很多还赤裸裸的,景色不免有些萧瑟,但是大同军个个气势高昂,一路唱着军歌,经过一个个军堡民堡,还有数不胜数的边墩,火路墩等。

所见大多残破,露出内中的黄土夯墙,很快,他们出了镇羌堡,眼前那片丘陵平原,就是古丰镇之地。

这里仍然黄土茫茫,浅草密布,夹着一些扬树,槐树等。曾经,这里一部分归兴和守御千户所地界,一部分归宣德卫所,一部分归阳和卫所,不过正统年后,大部分归蒙古人游牧之地。

往常,也有一些蒙古人在御河边放牧,然此时,他们都逃之夭夭了。

大同军顺利的,在丰镇旧址建了一个寨子,由于周边树木不多,然黄土多多,所以寨墙多用黄土夯筑,加上一些碎石垒成。王朴将此寨命名扬威堡,与后方不远的镇羌堡相呼应。

他粗粗将寨子建成,率大军离开后,后方陆续有不少卫所官兵,还有民夫等前来修筑,继续将此城完善。

王朴出征塞外,是大同军民的荣光,加上王家在大同越发势大,所以出征之举,得到上下的鼎力支持,大同巡抚卫景瑗,亲自驻于扬威堡内,负责供应大军粮草,加固城池等。

大同镇军又浩浩荡荡离开扬威堡,第一天,他们步骑沿着御河边一口气走了五十里,先行的正兵营,与一股蒙古骑兵遭遇,大战之后,斩首八级,全军上下,士气更为高昂。

王朴兴高采烈,美滋滋的盘算,未知此次出塞,历史会对自己什么评价,卫青再现,霍去病第二?

不过到了第二天,王朴就笑不出来了。

此时所过之处,河水蜿蜒,丘陵众多,山地起伏,大军不时遭到小股蒙骑的伏击,这些鞑子,神出鬼没,往往从侧翼或是后方袭击,突然出现,迅速又走,搞得大同军头疼不已。

军中骑兵,尝试追击,不是中伏,就是有去无回,最后只好作罢,因鞑骑骚扰太多,到了后来,王朴更只能下令结阵而军,这样一天只能走个十几里,甚至几里路。

他们虽然出塞比靖边军还早,不过出了边墙后,到集宁海子汇合地这二百多里地,好多天才走了一半路不到,好在大军携带粮草多多,也顺着河道行军,粮草与饮水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