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逃到辽东燕国君臣早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因为还是有不少燕国的世族希望能够恢复燕国,他们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反抗代郡的统治,但在暗中给逃到辽东燕国君臣通风报信还是能够做得到,同时燕国的世族们也希望辽东的燕国君臣能够击败代军,然后乘胜来收复渔阳郡,重新恢复燕国。
虽然燕王喜带领着一批大臣逃到辽东,到是一直以重新恢复燕国为目标,并且也做了一些事情。一开始的时候,还派人潜回渔阳郡,联络燕国世族,起事反抗代郡的统治。而且到是有几个燕国世族真被说动,于是招集自己的家人门客起事。但辽东的燕国君臣却没有任何举动,既没有出兵侧应,也没有派人来增援,结果可想而知,代军一到,立刻被打得落花流水,举事的燕国世族要么被杀、要么被抓,家产全部没收,家人被贬为奴仆。
同时代军还借这个机会,狠狠的打击了燕国世族的势力,有不少燕国世族虽然没有参与,但为了表示自已清白,被迫献出了大量的家产,势力自然大减。而其他的燕国世族也学聪明了,不敢轻易的再举事反抗代郡的统治,再有人来联络劝说,都要求辽东首先出兵,如果辽东不出兵,自己就决不能有任何的行动。
但现在辽东只有三四万军队,燕国君臣虽然嘴上说得慷慨激昂,但心里明白出兵收复燕国,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燕国君臣又想出一个办法,派人渡海去齐国,希望能够说动齐国出兵进攻代郡,再劝燕国的世族举事,好恢复燕国,只可惜燕国的使臣到了临淄虽然得到了齐相后胜的支持,而且齐王建还是以国宾的礼仪接待了燕国使臣,但在出军救援燕国方面,齐王建老是打哈哈,不做正面答复,时间久了,燕国使臣才知道,齐王根本就没有出兵的打算,只好灰头土脸的又回到辽东。
这时又有人向燕国君臣建议,可以派使者去秦国,说动秦王政出兵进攻代郡,因为秦代有仇,说动秦国的可能性当然更大一些。但又有人反对这个建议,原因是秦国乃是虎狼之国,周室就是被秦国所灭,燕国仍是周室的宗室之国,怎么能够和秦国联手呢?
而就在燕国君臣为联不联合秦国争论不休的时候,代军出兵进攻辽东的消息,也传到了辽东,虽然燕国君臣想了不少恢复燕国的办法,但谁都没想过,代军会出兵来进攻辽东,因此一点准备都没,而燕国的大臣也都慌了手足,互相指责埋怨,有人认为不该有这么多行动,激怒了高原;也有人指责燕国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抵抗代军的进攻;有人则向燕王喜建议,赶紧和代军议和;当然还有人慷慨激昂,要和代军决一死战。也令燕王喜头大如斗,两次议会,都中途退场,回后宫去休息。
但代军压境,躲是躲不过去的,因此燕王喜只能耐着性子,还是要和大臣们商议,而在连继争吵了几天之后,燕国君臣终于决定,集中辽东的全力,和代军决一死战。
随燕王喜一起逃到辽东的燕国大臣并不多,但几名重臣到是都在,有相国弘高,大司马骑劫、和辽阳君公子元等人。因此一旦做出决定,做事的效率还是不错的。
燕王喜逃到辽东时带着两万余名燕军,而燕国在辽东还有一万多的地方驻军,这就是燕国目前的全部兵力了,虽然燕国君臣并不知道,代军其实也只出动了三万多军队来进攻辽东,当然就算是知道了,燕国也希望能够集中更多的兵力,来和代军决战。因此燕王喜立刻下令,在辽东征集百姓,组成军队,抵挡代军的进攻。
结果倒是不错,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燕国征集了八万士兵,由大司马骑劫担任主帅、辽阳君公子元为副帅,领军迎战代军。而在这个时候,燕国也得到了确切的消息,知道进攻辽东的代军原来只有三万多人马,因此上上下下对这一战都充满了自信,认为燕军一定能够击退代军的进攻,甚至还有不少人憧憬,击败了代军之后,还可以趁胜进攻,收复蓟京,重新恢复燕国。
双方的大军在辽西郡令支附近相遇,展开了激战。
结果第一战燕军就被代军打得落花流水,当阵就阵亡了二万余人,主帅大司马骑劫当场阵亡,而人马狂退五十余里。
原来尽管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八万余人,但真正的士兵只有二万,其他全部都是从辽东、辽西的百姓中征集来的,连武器盔甲都不全,有近一半的士兵都没有盔甲武器,还是穿着平日的布衣,找一跟木棍来当武器,还有一些士兵虽然有盔甲,但并不齐全,不是少了头盔,就是少了战靴,再要不就是甲衣上缺少青铜片,而武器有不少还是农俱,就更不用说战车马匹,因为辽东本来就没有多少军用物资储备,而燕军逃到辽东,不仅没带什么军用物资,还有不少缺额,因此只能这样将就一点。
另外燕军是临时征集,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别说是排兵布阵,连队列都没练过几次,就这样被拉上战场,而燕国的君臣都没有想那么多,再他们看来,八万对三万,只要人数够了就行。
这样的军队自然不可能是代军的对手,别说是八万,就算是八十万也没有用,结果被代军的骑军一个冲锋,就将燕军打得大乱,随后代军的大军掩上,燕军就顿时崩溃,溃不成军。而且人马互相冲撞践踏,伤死无数。燕军的主帅大司马骑劫并不是死于代军的刀枪之下,而是因为战车倾翻,结果被乱军践踏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