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页

过了大半个时辰之后,众妻妾们才陆继回到凉亭里,毎个人自然都已经选好了自己的住所,就连淳于钟秀也在李瑛鸿的陪同下,挑选了一套住所。而郭宸赶忙在图纸上一一记下。

众妻妾们挑选的住所全部都是靠近湖边的房屋,毕竟谁都喜欢靠近水边的风景,不过沿湖的房屋有十余套,倒是足够,因此众妻妾们也没有发生争执。

而转了大半个时辰,各人对自已住所的要求也都有了不少的想法,不过要等回到馆驿之后,各人详细的写出来,交给郭宸,由他来安排施工。

众妻妾们的兴致到是很高,正在互相交流自己选择的住居,商议住居的布置,也有人在看高原所取的宫门、宫殿名称,同时在想给自己的住所取个什么样的名字才好,整个凉亭中莺声燕语,说个不停。

又坐了一会儿,己经到了中午,众人这才动身离开王宫,返回馆驿中去休息用饭。

第769章 灵寿(三)

高原等人在灵寿居住了三天的时间,将王宫内外都视察了一遍,暂停了一些在短期内用不上的工程,集中人力物力,抢建迁移到灵寿之后,马上就要用到的房屋建筑,倒是可以节省一些费用。而高原的众妻妾们也将自己选好的住所的详细布置方案都写出来,交给郭宸。

这时申慎也带领着从代郡迁移过来的大队人马也到达了灵寿。这一次迁移到灵寿来的人员主要是工匠,大约有六千余人,其余都是工匠的家属。

虽然中国古代并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工匠还是比较重视的,由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工匠的地位在各国都不低,由其是技艺高超的工匠,还会被授以一些中小级别的官职,像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甚至可以获得上大夫的官爵,如果墨子不追求他的“兼爱、非攻”的理想,而是以一个工匠的身体出仕为官的话,其受欢迎程度绝不会在鲁班之下。

因为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各国的君主,只要不是昏庸无能之辈,都会想方设法的加强自己的国力,就算是不想吞并别的国家,但也要保证自己不被吞并。可以说这个时代就是最早的军备竞赛,而工匠的技艺是可以直接转化为国家生产力或是军队战斗力的,秦国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国力和政治制度,对农业技术和其他工匠技艺的重视,也是居于各国之首的。因此各国其实都十分重视工匠。

高原当然知道工匠的重要性,入主代郡之后,对工匠、技艺的重视并不在秦国之下,建立了专门的工匠作坊,集中了代郡的大部份工匠,分门别类进行生产,加强对工匠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生产技艺的提高,并且给工匠十分优厚的待遇。只是代郡的整体实力远不及秦国,因此工匠作坊的规模也要比秦国小得多。

不过高原从大梁撤回,攻占了燕地之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现在代郡官署的工匠作坊中工作的工匠已经达到三万五千余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计近十二三万人,并且分成五个大类,二十余个小类,各项工艺技术,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由其是冶铁技术,提高很快,现在己经能够制造五十拆的刀剑,虽然还达不到百拆的水平,但在这个时代,已经箅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

但工匠人数的增加,代郡的工匠作坊规模也就远远不足,而这时正好高原决定兴建灵寿,准备迁都,因此趁着兴建灵寿的机会,在灵寿新建一个更大规模的作坊场。

新建的作坊场将位于灵寿城的北部城外,因为灵寿城内的面积毕竟有限,而且各方面都大量的土地需求,因此就算将作坊场设在城内,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区域,而设在城外反倒更好一些,一来是距离城内也不远,而地方又可以更加扩大一些。结果新建的作坊场的总面积超过了灵寿城的一半,分成五个大区。不仅比代郡扩大了近两倍,而且工匠的家属也都可以安置在这一片区域内。另外高原也想到,等以后可以在作坊场的外围再修建一道城墙,形成灵寿城的一个副城。

从代郡迁移过来的工匠人员到达之后,郭宸一面向申慎移交灵寿的行政管理大权,一面又将工匠们安置在作坊区内居住,并且马上开始整理工俱,准备在灵寿开工。以后郭宸就专门只付责监督灵寿的工程进度,而灵寿的行政管理事务全部都由申慎来付责。

墨家弟孑也随大队人马一起赶到了灵寿,他们属于木作工匠,因此当然都被分配到木作区。虽然迁移到代郡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旅途的疲劳也都完全恢复了,但墨家弟孑对代郡的生活十分满意,尽管墨家弟孑这一段时间都是住的帐篷,但这里的生活条件还是要比以前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