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派出的斥候向高原和袁选回报,确实发现了一支匈奴军队,人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人之间,昨天晚上围攻了一个距离雁门关约八十余里之外的一个土堡,不过在斥候回报的时候,土堡依旧安然无恙。
因为现在是九月底的时节,所谓秋高马肥,正是牲口在一年中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而且这时秋收大体己经结束,各家各户都有满仓的粮食,因此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匈奴南下侵扰劫掠的最佳时候。不过今年前来劫掠的匈奴人数要比以前多一些。
袁选道:“主公,既然现在有匈奴来劫掠,那么主公就先不急出关,等我们赶走了匈奴之后,再走也不迟啊。”
高原笑道:“区区千余匈奴,又有何惧哉,如果就被吓得躲在雁门关里不敢出去,传出去岂不是叫人耻笑吗?反正也是要出关去逐驱这一支匈奴军队,我们就一同前往,也好活动一下,这一次我们深入草原,难免不会再遇上匈奴人,就当是提前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这样也不会耽误我们的行程。”
袁选听了,也没有坚持,毕竟一千多匈奴兵,他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于是点了点头,道:“既然是如此,那么我们就马上出发吧。”
高原立刻下令,马上整队出发,而袁选带领的是雁门军团的劲勇军,和高原的队伍一起出发,劲勇军是一支步军混编军,不过所有的步兵也都配有一匹座马,以加强全军的机动性。
两路人马合并,总计超过八千人,而且高原所带领的,都是代军中的精锐,兵力也不可谓是不强了,因此尽管士兵们都知道有匈奴来袭扰,但都毫无畏惧,相反还擦拳摩掌,准备和匈奴大战一场。于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开出了雁门关,沿着关前的大道,向北而去。
不过匈奴军还远在八十余里之外,离代军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高原并没有下令重甲骑军披甲备战,只是命阿燃史乞沫带领蕃勇军先行一步,将昨晚放回家去的士兵全都收陇起来。
第645章 匈奴来袭(二)
出了雁门关后,高原才发现,雁门关外确实大有变化,出关的大道是经过了重新的修理,虽然没有关内的大道那么宽阔,并分出了专用的道路,但也不算狭窄,而且十分平坦,就算是在关内,也能算是二线的道路。
而在道路两侧,确实开垦了不少成片的田地,并且挖掘了一些沟渠,到是有一片新兴的气像,不过和关内不同,在道路沿线上,几乎看不到有村庄,只有少数零散的房屋,不过每隔十余里左右的距离,就会有一座小规模的土堡,并有道路与大道相通,关外的居民大多都居住在这种土堡里。
这是高原刚入主代郡的时候,下令在雁门关外修建土堡,以防匈奴的侵袭,每座土堡里面可容纳五六百户到一千户人家不等,人数少有二三千人,多则近五千人。虽然每座土堡的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呈正方形的结构,堡墙就是用夯土砌块垒成,高约两丈,四面均有开门城楼,右土堡的四角建有箭塔,但城楼是用石砌,釆用烽火台的造型。而且墙外一般还挖了一圈宽达两丈的护堡壕沟。
这样的土堡如果是在雁门关内,当然算不了什么坚固的要塞,但雁门关以外的地区,却足以抵挡住匈奴的袭扰,因为匈奴人善于骑射,但攻坚的能力极差,没有大型攻城器俱,最多只有几架简单的木梯,要想要攻克这些土堡,可也并不容易。
在土堡中居住的居民,既有归附的草原游牧民族,也有相当一部份是华夏族民,有的原来就是居住在雁门关外,被代军招集迁居在堡垒里,也有的是从雁门关内迁居过来,因为关外的土地可以随意开垦,虽然在堡垒里定居是要征收税,但所交纳的税赋要关内低,而且可以保证安全,因此还吸引了不少关内的居民迁移出关来开荒种田。这些居民们白天在堡外的田野里劳作或放牧,晚上回堡中休息,一旦有匈奴来犯,城楼上就立刻点火示警,居民马上逃回堡中,人身安全也就基本可以得到保障。同时也是代郡官府对关外居民征收税赋的依据。
不过由于这几年匈奴来得并不多,因此让一些居民产生了侥幸心理,为了逃避税赋,他们并没有在土堡里定居,而是在土堡外面修建房屋安居,同样也可以开荒种田。目前来说,这样一批人只是极少数,官府也懒得去管他们,暂时就这样维持现状。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有一些草原游牧民族迁移到堡垒中之后,也改变了自已的游牧习惯,开始学着种植粮食,毕竟种粮要比放牧靠谱一些,收成有保障,而且危险也小,或者是放牧种粮并行,对此官府基本都持鼓励态度,对愿意种粮的牧民,不仅给他们发放种子,而且还派人教导他们进行耕种。不过大多的草原游牧民族还是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开春之后,带着牛羊牲口去寻找水草丰盛的地区放牧,而到秋冬时节再回归土堡中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