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光在广州这座城市里就有十多家不同的报社,针对不同人群来编辑出版各自偏重点不同的报纸。而且还衍生出一个更新的行业,送报人。这些没有什么手艺的人现在可以靠着双腿,每天背着好几包报纸,去给预定了报纸的人家送报上门,并挣的一份还算凑合的工钱,至少够一家人吃饱肚子的。
由报纸发行业带来的好处还不止一个送报人,为了满足这么多报社的印刷需求,造纸、铸造铅字、生产维修印刷机、制造印刷专用油墨都发展了起来,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很难确切统计,但是社会效益很明显。很多流民现在都不用去四处游荡、惹是生非了,他们凭借勤劳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每天有固定收入,运气好、学手艺快的工钱会更加优厚。干上几年,就能在广州城郊买上一座小房子,然后娶个媳妇在此安家。
这种变化是任何一个朝廷都希望看到的,别小看这些流民,安置他们会花掉朝廷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要是能在民间自己消化,就等于省了很多国库的钱,干嘛不乐意呢。至于说这些报纸上有些言论不太中听,朝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忍了。反正大宋人的这张嘴从来也都没闲着,不能说以骂朝廷为乐趣吧,隔三岔五骂几句也是很正常的,大家也都习惯了。
可是这次就有点过份了,朝廷在前线确实失利了,可这也轮不到民间来说三道四,甚至还指桑骂槐的点明正是由于朝廷瞎指挥,才致使上万将士尸骨无存。更加令朝廷难办的是,报纸上登出来的消息还挺靠谱,虽然没点名,却也和点名了差不多,就差把朝会上每位大臣的发言复述一遍了。
这样一来,这场战斗的失利原因在哪儿就一目了然了,朝廷想转移视线、编瞎话糊弄都没办法,老底全让人揭了。
要是光骂朝廷也就算了,很多报纸上并不是光骂,还有褒奖,很高的褒奖,可惜不是给朝廷的,而是单独给那一万多名在前线战死的将士的,就差把他们说成了一万多名岳相公。
这就有点太膈应人了,一边是对朝廷百般揭短,一边是对阵亡士兵玩命赞扬,两下一比较,只要不是傻子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不是咱们大宋的士兵不成、也不是咱们的武器不成、更不是咱们的战马没有蒙古人多。之所以战败,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昏庸外!如果没有朝廷瞎指挥,现在这一万多人将士不光不会死,他们应该已经在汴京城里欢呼了。
最可怕的是这种大逆不道的消息流传得很快,承载它们的就是一张张印满了小字的报纸。这些报纸虽然是在沿海城市才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看惯了报纸的商人们四处流动,不出一个月,它们就能出现在大宋任何一路、一州、一县里。只要不是荒山野岭、交通极其不便的地方,有路就有小报纸!
第021章 烟瘾
“哼,这又是那位皇帝的手笔!我就纳闷了,这些办报的家伙就不怕朝廷治他们的罪吗?难道说朝廷不杀士大夫,连一个市井小民也奈何不得?”此时广州城海峡街上一座小楼的三层,正有几个人坐在软软的皮沙发里交谈着。这座小楼就是文浩的宣抚司衙门,说话的是新任宣抚判官赵庸。别看他是个心胸狭隘之辈,但对文浩言听计从,这次南下任南洋宣抚使,文浩又把他带在了身边,成了一名重要的属官。
“杀了又如何?杀掉报馆主人,造纸厂、铸字厂、油墨厂都得倒闭。这些工厂、作坊大多在广州、泉州城里,它们容纳了几千名流民,这么多人一下子没了生计,广州、泉州会有大麻烦的。杀人的是我等、杀的人是宋人,与金河国何干?搞不好最后背黑锅的也是我等兄弟,此事不可!”相对于不学无术的赵庸,已经在广州当了两年多通判的徐琰有脑子多了,实际工作经验让他非常清楚贸然对一个行业整体出手将会面临着什么局面,甚至连更后面的事情都考虑到了。
“那也不能任他们如此妄为下去,总要想办法阻止。朝里已经有言官在说大人和我等是在养虎为患,一旦控制不住局面,大人在朝中会很被动。”刚刚要对主人表表忠心,就被徐琰一番话给压了下去,赵庸很不爽,但他又说不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只能把一直都不太对付的言官拿出来说事儿。
“子规,稍安勿躁。你刚才的判断很准确,这次报纸之风潮背后肯定有那位洪皇帝的手笔,看来他是想借着这次新军大败的事情来打击朝廷的声誉,这是很明显的。那么下一步他还要干什么呢?这位皇帝向来喜欢提前布局,往往一步后面还跟着第二步、第三步甚至第四步,诸位先把报纸之事放一放,来想想他的第二步是什么。”文浩在朝中担任了两年副相,变得愈发成熟、沉稳,再配上一缕长髯,派头很足。
“我一直也没想通这个问题,按说郑清之一派应该是他在朝中最大的助力,如果在新军问题上做文章,那最终吃亏的应该是主战派,可是这么做对金河国有什么益处呢?把主战派搞垮,他们在朝中岂不是再也找不到可以呼应之人?”听了文浩的分析,一旁的矮个子赵瑱说话了,在场的这几个人里只有他穿着官服,因为他是从泉州远道而来。
“会不会金河国与郑相之间出现了矛盾?不对不对……他们的外交部长刚刚去了临安,首先拜访的还是郑相。”赵庸还是那个最先回答且回答得最不靠谱的人,这次不等别人反驳,他先把自己的答案给否了。
“老爷……”这时传来了几下轻轻的敲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