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晓飞的印象中,海南岛是一年三熟的水稻产区,而且还是番薯、木薯、芋头等高淀粉作物的产区,所以,雷晓飞有绝对的把握把现时的天南岛,治理到让岛上的人都能吃得饱。
雷晓飞带着那迁移的一行人下了船之后,就在离码头不远处,找了个平坦的地方,第一时间组织这班人搭建宿营,先解决这一大班人的暂时住宿问题。
同时,雷晓飞还故伎重演,发散人手,在本地的陈姓族长和陈军师的带路下,把附近的村子的负责人,都召集到这里来,他准备由这个他前世的海口市开始,展开他对天南岛的变革治理计划。
当代的人之所以食不裹腹,追根究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否则,凭当时的地大人少,有足够多的田土资源,只要有能力开荒,哪还怕不够吃?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生产模式落后,人们组织生产的能力也低下,而且许多的地方,还没有受到官府的统治,没有一个行政组织来统筹、指导人们去生产,导致了下面各自为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开发土地资源。
针对当代的这些弊端,雷晓飞已经从穗城的李村开始,摸索这条改革当代农业之道,经过了番山墟、巴蜀、番山墟以南地区和他前世的故乡等地的实验后,他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改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堪称当代在这方面的大师。
对于天南岛这块地方,雷晓飞凭前世的记忆,知道这里的地貌是山、平原和海兼有,所以,他给这里定下的改革方案,就取了巴蜀和他前世故乡两地改革方式的之和,来实施对天南岛这块地方的改革。
因为有大批人迁移上岛这个特殊的因素,雷晓飞对天南岛的改革分就两方面同时进行。他一边组织迁移的人新建家园和开荒,一边建立当地的行政机制。
雷晓飞也跟在自己前世家乡时的行事一样,白天组织劳动和参观、学习,晚上召集开会研究组建行政机制。
雷晓飞在白天亲自动手,带着岛上的亲移民,新建家园和开荒,而让那些从附近村子来的负责人在旁参观、学习,先把自己发明的“无土建筑”和“牛耕技术”推广出去,让这些村子的负责人见识并学习这些先进的技术,回村后再传授下去。
每天傍晚收工后,雷晓飞就组织附近村子来的负责人,先给他们讲授成立行政机制的必要性,再给他们灌输“合作互助”的生产模式,然后给他们描绘未来的蓝图。
已经穷怕了的人,谁不思变?有这样脱贫的机会,摆在众人的面前时,哪个不想去尝试?这个代表朝廷到来这里的年轻官员,已经让他们见识了那快速建房和快速开荒的本事,所以,这些附近村子来的负责人,相信这位年轻官员能给他们改善贫困的生活,纷纷主动请求雷晓飞带领他们脱贫。
于是,一场生产模式的改革大战,就在天南岛的北部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改革的村子越来越多,雷晓飞他们就越忙。他把随自己到来的那班人,除了张真人和洪七公外,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雷晓飞让文武、洪彪和石头,带特务连的人,负责领着从大陆迁移过来的陈姓大族,从事新建家园和开荒。
雷晓飞自己则带着剩下的人,到附近各地去传授技术和成立行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