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技术在目前甚至100年后,都已经算是黑科技了。至于更好的地震监测系统,就只有慢慢攀科技树了。
……
1923年9月1日,乐浪省带方市,省地质研究所。
带方市就是原时空的汉城或者叫“首尔”,在本位面因为汉江已经被改回旧名带江,所以这个江边的城市自然也恢复旧名为“带方”了,这个名字源于魏晋时期的带方郡(在汉代叫真番郡)。
地质研究所也是负责地震监测的机构,因为目前的地震监测装置局限性很大,监测范围比较小,所以必须多点设置。按照地域分布,每个省郡级机构都设置了至少一个地震监测机构,乐浪省这边就有两个,带方市一个,济州县一个,面积大的省郡甚至有十几个。
这套设备造价可不便宜,一套设备加上建筑、水电等相关设施的投资,起码上百万华元,全国要全面铺开的话,得花几亿华元。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有对于地震的历史记录了,再去花这笔钱不是冤枉吗?这钱投资是完全值得,且完全必要的。先不说以前的那些历史记录也不是那么完备,也有一些没有记录到的地震。单就在科研方面,这些设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它们的功能可不仅仅是预测地震呢,对于地球物理、地质等学科都有重要意义。再说,有了这些东西,也就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中国政府为什么能预知地震。
乐浪省地质研究所的地震监测中心是第一批完成的,因为这里临近地震活跃带。这个把月来,省地质研究所的地震监控中心就一直在忙碌着。
监控中心的保密级别很高,是设置在研究所的地下室里。在地下室的最下面,是一台很大的机器,占地上百平方米,这就是地震监测系统终端的一部分——地震波信号接收器。
这台地震波信号接收器上伸出了十几根粗粗的导线,连接着上一层的电脑,随时将其接收到的信号后,再传导到配套的大型电脑上加以分析,再以专用软件转化为人类能看懂的各种图文信息。
是的,受到工艺所限,原本一体化的地震监测系统终端设备不得不分成了“接收”和“分析及显示”两个部分。没办法,这已经是现在的工艺所能做到的极限了,很多代用零部件因为工艺所限,不得不增加体积迁就性能。所以原本只有一个笔记本大小的终端,就变成这个需要用两层楼来存放的大堆仪器了。比起23世纪的正版地震预测仪,这些本位面山寨货显得傻大粗苯到无法形容的地步。
当然,这个傻大粗苯也只是相对而言,要是让外国知道的话,肯定是会惊为天人的。预测地震啊,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当今世界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种黑科技产品就算是卖血卖肾也要搞一套回去的。
几十个白大褂在控制室的电脑前忙活着。这几年中国的电脑更新了两次,现在使用的是河图七型计算机,芯片性能大致达到了80386dx加387的水平。电子科技一旦起了个头,进步速度就是非常快的,远远超过材料、加工等技术的发展速度。
当然,这些计算机现在还只是高端产品,为了堆性能,成本和体积都没降下去,最次都是小型机的档次,所以还无法做到个人化,都是各个机关单位和军队才能用上。根据专家们估计,要想大量的廉价生产,推出实用化的个人电脑的话,大概还要等到1930年去了。
与计算机主体相比,倒是它的那些配套设备的进步更快些,比如显示器吧,这会儿实用化的液晶屏就已经有了,只是还做不大。所以那几台最大的主显示器还是使用的crt显示器。
几个研究员一边看着显示器上的图文信息,一边在本子上写划着。一个研究员说道:“所长,经过这段时间的反复确认,此次地震中心确实是相模湾内……”
屏幕上显示的正是一幅日本地图,一个醒目的红点在相模湾的位置激烈的闪烁着,一圈圈的红色涟漪不断的向四周扩散。在另一个屏幕上,则是波纹图,波纹正在不断变化,但都是出于最上面的红色区域,在波纹图上面还是一些数字在不断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