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后的俄国站在一战“是战还是和”的十字路口,临时政府对此也是分成了两派。以布党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和同盟国和谈,坚决反对继续战争。而以社会革命党为首的主战派,则认为俄国应该同英法等共进退,主张坚持把战争进行下去。
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克伦斯基,他不但得到了很多军官的支持,还凭着过人的口才说服了很多中立派,使得最后主战派取得了优势,让临时政府最终通过了继续战争的决议。
在临时政府承诺将战争继续下去之后,松了口气的协约国就第一时间承认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并表示可以提供援助。但是这也让满心期盼俄罗斯退出战争的同盟国大失所望,并且感到了出离的愤怒,你丫都这个样子了,还要打?
不过,认真说起来,克伦斯基这个人的口才和鼓动能力还是不错的。他亲自到前线去鼓舞官兵的士气,促使俄国军队保持原有战斗力。他积极参与到军队的政治集会中,不断地发表演说。他号召士兵们继续战斗,夺回被外敌侵占的神圣领土。他的口才开始赢得士兵们的好感,当他喊出“我无法提供一顿大餐,但能让你光荣赴死!”的华丽口号后,得到满堂喝彩。
看到士气有所回升,克伦斯基就开始信心膨胀了,他策划在6月发动一次反攻,以一场胜利来维系士气。他认为一旦枪声响起,以服从为天职的军人们会立刻回到战场上,同仇敌忾,把政治集会抛诸脑后。
但是克伦斯基的能力也仅仅只是嘴炮而已,他高估了自己的威望,也高估了此时俄国军队的状态。他在前线的鼓动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部队的士气也确实有所回升,但也仅此而已。
自二月革命以来,德国和奥匈对俄国的态度就是“等等看”,两国希望俄国就此退出战争。因此,柏林和维也纳明令禁止两国军队采取任何主动,以免刺激俄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北起波罗的海南到黑海的整条东线都进入了“东线无战事”的状态。
德国人一直试图说服俄军士兵,既然沙皇已下台,那就不应该再为英法的利益而流血牺牲。因此,虽然东线的情报表明俄军近期行动异常,但柏林仍决定不在东线采取主动。
正是因为同盟国的这种放水的态度,俄军于6月15日发动的反攻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在开始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因为捷克部队的反水,俄军在奥匈第2集团军的防区里开了一个大口子。俄军从这里不断涌入,陆续攻取一些村落和高地,超计划完成了首日的推进目标。第一天的战斗结束时,俄国第11集团军宣称俘敌18000人,缴获火炮枪支无数。
接下来的一周当中,俄军在奥匈身上陆续取得了一些战果,俄国第8集团军在奥匈第3集团军的防线上打出缺口,夺取了一些阵地。
但这种表现只是俄军的回光返照罢了。德奥反应过来之后,在6月22日组织了反攻。在占尽优势的同盟国部队面前,什么都缺的俄国军队就再次扑街了。反击第二天,德奥联军就在俄军防线上撕开一条50公里宽的大口子。俄军总指挥布鲁西洛夫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投入了距离战场最近的高加索部队,但也于事无补。
至此,不仅克伦斯基和寄予厚望的攻势已经消亡,而且俄军的整条战线已濒于崩溃,许多部队开始成建制的逃亡,军队自行解散。德军和奥匈军如入无人之境,德军在短短几天里推进一百多公里,直到士兵们因为劳累过度才停下来,现在制约德军推进的惟一因素就是他们自己的补给线了。
到了7月1日,德奥军队重新停止前进时。德军已经攻克了大半个白俄罗斯、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奥军在乌克兰方向也进展迅速,一直推进到了第聂伯河。
克伦斯基攻势是俄军在此次欧战中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在付出5万人战死、5万人负伤、7万人被俘的代价后,俄国军队被彻底打垮了,这次大败耗尽了前线士兵最后一丝士气。
而这次大败也让克伦斯基的威望跌落谷底,由于他的坚持对同盟国的战争,导致俄国新的军事灾难,又未能采取基本的改革,这引起人们越来越不耐烦,而且左右两翼都对他失去了信任。
当然,他最大的作死就是任命了科尔尼洛夫将军这个老年中二为陆军最高统帅。这个科尔尼洛夫并没有因为克伦斯基任命他为陆军最高统帅就感恩戴德了,他给出的报答就是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