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还是在英国,要是换成在日本,恐怕这会儿已经开始“天诛国贼”了。事情闹到这个程度,就连英王乔治五世也保不住他们,这样的连续惨败无论如何都得有几个够分量的出来背锅,否则怎么向大众交待。于是在11月2日,阿斯奎斯和本届内阁成员就在下议院上灰溜溜的宣布了总辞职,下台滚蛋了。
因为此时还是战争时期,也不可能就此进行大选,乔治五世就火速任命了原财政大臣劳合·乔治为新首相,命令他赶紧组建新内阁,赶快给这破事擦屁股。这位乔治首相母语为威尔士语,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母语非英语的英国首相。
战争期间一切从速,劳合·乔治上台后,就在当天晚上组建好了新内阁。接替丘胖子出任海军大臣的是阿瑟·贝尔福,新一届的第一海务大臣由亨利·杰克逊爵士出任。
而此战最大的得益者无疑是意大利,陆军刚刚被日本打了脸,海军就把面子挣回来了,原本丢尽脸面的意大利政府,总算松了口气。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地中海的主动权,战略形式一下就好起来了。
而外界对于意大利的评价顿时分成了两个极端,我们敬爱的文总对此表示:“反正我是越来越看不懂意大利了,这个国家真是太奇怪了。陆军那么废柴,海军又那么给力,难道他们陆海军的人员构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么?”
最后他无奈的总结道:“意大利,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里,无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发生!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对,就是这样……”
第289章 澡盆里的海军
同盟国在地中海的胜利,无疑是对协约国的沉重打击。同时这也是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胜利,意大利的海军一下子就成了世界新贵不提,就连一直被人诟病的奥匈海军,也从一支不受待见“岸防舰队”变成了一支可堪一战的海上力量了。至于土耳其,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在俄土黑海之战已经出了一把风头。
他们使用的主力舰自然也成了各方势力的关注对象,土耳其的不用说了,伏羲级作为当今世界上制造数量最多,使用国家最多的“标准战列舰”早就被世人熟悉,对它的那些性能参数,各国的海军专家和技术人员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意大利此次参战的无畏舰有三种,但丁·阿利格伊切里号已经战沉不作讨论,三艘加富尔伯爵级和两艘安德烈亚·多利亚级都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加富尔伯爵级和原时空历史上的同类完全一样,没什么变动,这里就不多说了。
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的变化就很大了,同样是受到了伏羲级的刺激,意呆利当时对于新的战列舰也提出了比原时空更高的要求,原本准备配置的12英寸级主炮就显得落伍了。意大利海军就要求设计方把主炮提升到14英寸级别,设计师就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放大,重新设计了安德烈亚·多利亚级。
当时意大利其实并没有生产14英寸级主炮的技术,不过用不着担心,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在拉拢他们,主炮上的门槛对于意大利来说,武器不是问题。同盟国这边给的是和伏羲级一样的360毫米舰炮,而协约国给的和金刚级一样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也就是说,意大利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掌握了两大对立阵营的主炮技术的国家。
同时被两大列强集团伺候的感觉好棒好棒的,意大利人当时就挑花眼了,不过最后他们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英国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
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这款主炮是牛牛当年给小弟日本量身订造的,考虑到了日本的生产能力,所以特别降低了技术要求,简化了工艺。而意大利人的生产能力也就比日本强一点儿,这款主炮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上手。其二嘛,自然是对于日不落帝国的盲目信任了,当今地球头号海军强国的东西能差吗?
于是比原时空大了一圈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就出现了,外形和武器布局倒是变化不大,武器换成了三座三联装及两座双联装356毫米45倍口径主炮,主装甲带厚度也增加到12英寸(原版是98英寸),这么一来排水量就直线上升,达到了34000吨,比原版多了一半。
该级军舰意大利一共建造了两艘,安德烈亚·多里亚号和卡约·杜伊利奥号,都是1911年10月份开工,1915年的8月份和12月份相继入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