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页

当然卫星也是它的限制,比如受气象影响较大,不能分辨太小的目标,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提升加以解决。除了侦查之外,卫星在通讯、导航、气象、科研等领域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

说句实话,现在虽然把太白一号侦查卫星送上了天,但其性能并不能让文德嗣满意,它的分辨率只能达到三点五米(原时空美国在21世纪初的间谍卫星就具有厘米级分辨率,号称可以看清地面报纸上的标题)。这种水平的分辨率甚至还不如21世纪初期民用卫星(原时空的“数字地球公司”在2009年发射的“世界眼2”卫星,其成像精度据称达到046米)。

而且还有就是寿命问题。由于目前的电子信号传送技术不足,传送图像信号的分辨率较低,所以太白一号主要是采用胶片的工作形式,这种间谍卫星一旦胶卷用完基本上就废了,虽然它有八个返回舱,但也用不了多久。所以它的使用寿命尽管是三年,但如果一旦进行高强度的侦查任务,恐怕用不了两个月就没用了。

不过它尽管性能不理想,但在这个时期还是相当高大上的黑科技了。原时空美国在1959年发射的第一颗间谍卫星“发现者1号”,其分辨率才十五米。比起这个“发现者1号”,太白一号的三点五米分辨率已经相当先进了,文总觉得不满意,那只是因为他的眼界太高了。在那个年代,哪怕是最差的民用卫星分辨率也能达到厘米级。

太白一号是颗实验性的间谍卫星,在它成功发射之后,技术人员一边开始收集它的运行数据,并对原本备用的太白二号又进行了一些优化。

欧洲战场是现在的全球大热点,太白一号的运行轨道自然就定在欧洲,它以7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昼夜不停的经过欧洲上空。它的工作异常出色,它在欧洲轨道上飞行一圈所收集到的情报,比一个最老练、最有见识的间谍花费一年时间所收集的情报还要多上几十倍,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仅限本时空的土著居民)。三军的将军们和国内四大情报部门的头头们,都被这种“超级间谍”给震到了,纷纷要求给本单位也配上这种牛叉的侦查工具。

……

在7月25日早上,太白一号传回了一组照片,表明西线的交战双方有了大动作。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双方的军列比平时增加了很多,很多列车上都装载着类似车辆的东西。

此时的卫星分辨率还不够高,认不出是什么东西。不过,双方的密码电报在中国工程师面前却没有秘密可言,很快中国就从双方的电文中获悉,他们准备用一种新式武器来打破僵局。

英国对这种武器报以厚望,他们为了保密,用了一个代号来称呼它——“tank”,这个单词是指“水柜”。水柜当然不可能当武器,但这瞒不住来自后世的文总他们,后世的人都知道,这个东西就是装甲战车,俗称“坦克”!

在本位面,“坦克”这玩意儿当然不算首次出现,中国早在中日癸丑战争前就已经成建制的装备了装甲战车。不过在当时,并没有在军事界引起太多的重视,这不奇怪,任何一种新东西出世,都是会遭到质疑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中日癸丑战争中,中国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得到太多发挥的空间,因为当时的交战地点,很多都是山地、丘陵和林地,都不适合装甲战车发挥。除了在抢滩登陆时,海军陆战队的zzc-1型1911年式“水獭”两栖战车有很出彩的表现之外,其他几种战车都成了配角,仅仅在解放平壤和汉城的巷战中挣回了一些面子。

而且,更令人诟病不已的是,战车们的可靠性存在严重问题。经常掉链子,非战斗损失比战斗中损失的多了好几倍。整个癸丑战争中,中国一共投入了720多辆各型装甲战车,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其中被日军击毁的战车不到30辆,但因为机械故障以及道路等等非战斗原因趴窝扑街的战车却超过了450辆之多,当然这些战车绝大多数都成功回收了,但这种故障率实在让人无语。

好吧,其实二战之前的早期坦克的故障率都很惊人,当年苏军自己统计,他们的is-2行进200公里后,就会有一半以上的坦克会趴窝。至于三德子的坦克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虎式平均跑上100公里就得扑街。一战的坦克就更不用提了,一场战斗打下来,能有一半坦克不趴窝,就算是烧高香了。比起这些,这些中国坦克的表现已经算不错了。

其实在当时的列强眼里,装甲战车这种东西并不是多么出乎意外的玩意儿。在一战之前,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研发计划,只是早期履带车辆那坑爹的可靠性,和吓人的故障率,让大伙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这东西的作用能不能抵消那些缺点,因为实在没把握,所以这些东西长期都停留在各国实验室的图纸上,或者是模型状态,完全没有进行装备。

中国坦克的表现也说明了这种武器的故障率很坑人,不过它们在战争中的作用却引起了不同争论。很多国家的军事专家在对中日战争中的装甲战车表现进行了评估之后,觉得它们是一种比较好的巷战武器,可以在巷战中作为移动堡垒,充分的保护己方步兵。同时,它们也是一种不错的登陆武器,可以有效的突破海滩阵地。但也仅此而已。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改变战争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