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页

此后,这种会举方式便渐渐成为主流。

不过到了成化年间,明宪宗又以会举多徇私情为由否定了一直以来的会举方式。但明宪宗自己本人又不能胜任亲简,因此最后便又形成由吏部单独推选高级官缺的方式。

但三品以上的高官毕竟不同于普通官吏,多为股肱重寄,选任需慎,又有此前众官会举的传统,于是反对吏部单独把持铨选的呼声逐渐增多。

弘治时,明孝宗听从大臣们的进谏,再度恢复会推制度。从此,会推制度正式形成。

按照这种会推制度,朝廷要选任内阁大学士,就需要大九卿以及五品以上官及科道言官,一举推荐出两人或者三四个候选人,最终由皇帝决定。

会推制度最重要的两个程序,一是候选人产生,要集合有资格的众官,讨论商议。

凡遇尚书、侍郎、巡抚等官缺,要由吏部组织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九卿合议推举人选;遇更为重要的官缺,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督、以及内阁阁臣等,九卿之外还要有科道官的参与。

万历后期开始,凡有会推,科道官皆可参与。

其二是在选用上,会推候选人名单上呈,由皇帝确定人选,最终任命结果既可以是会推所选之人,也可由皇帝另选他人。这种规定本身便界定出了两种意见上的分歧空间:众官员在提名候选人时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皇帝在进行最终决策时与众官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意见不同。

崇祯在位之时,曾经用过一种相当奇特的方式选用高官。先由大臣们会推出几个侯选人,然后他再把这些侯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扔进金瓶里,然后采用抽奖一样的方式,最终摸到的就是选用者。

在刘钧看来,会推本来也是一种集思广益,推举贤明的好制度。但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明代的会推制度,使得在大明重要官僚的任命过程中,大小官员都得以参与其中,用人意见得以表达。

但是如此一来,牵涉到的派系太多,特别是到了明后期后,党争厉害,会推便沦为党争的悲剧,会推本身所包含的意见分歧空间,便渐渐沦为意气之争党派之争,使得朝中的纷争更严重。

崇祯时,比较严重的会推争斗就是钱谦益与周延儒和温体仁的斗争了。当时会推阁臣,东林领袖钱谦益成为侯选人,而周延儒和温体仁二人未当选,两人便以结党和科举舞弊为名攻击钱谦益,最近使得钱谦益失去入阁的资格,并被问罪,周延儒则得以入阁。

如今朝中,自周延儒死后,原来的江北党也纷纷作鸟兽散,不是加入到了吴甡的江南党,就是倒向了刘钧的楚党。

刘宗周一走,中立的那些官员也是群龙无首。

若是搞会推,肯定又会变成一场激烈的党争。

不过吴甡既然把会推制度搬了出来,那刘钧也无法拒绝。不过按这制度,最终会推出来的侯选人最终裁定选用资格,却依然还是在两位代天子执政的顾命大臣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