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页

刘钧反对决战,依然坚持要对清军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一面固守锦州,同时屯驻金州,两面牵制清军,然后再一步步的采取袭扰之策,打击清军的经济,让其流血而死。

为了安皇帝之心,刘钧也再次向皇帝上奏,他即将发兵入朝鲜,迫朝鲜重向大明,也断清军一臂,绝其从朝鲜获得粮草兵员相助,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实力。

出于稳妥考虑,刘钧是坚决反对现在去和清军进行战略决战的。

傅山曾经问过九头鸟许多高级军官都想要问的一个问题,凭着宁锦二十万大军,加上楚军的十万兵马,大明的实力远胜于清军,此时和清军决战,当是大好机会。为何刘钧却一力反对决战,根本不愿意呢?

刘钧对他提起了二十二年前的萨尔浒之战,当时十多万明军进攻,结果全军大败,战死五万余人马。十八年前的广宁之战,广宁光有十四五万大军,结果却是鞑子攻占广宁,夺取辽西四十余城。

广宁之败,朝廷不但彻底失去辽东,也丢失了屯积广宁等城中的数十万粮食以及大量的军械铠甲,正是这些钱粮让鞑虏度过了最严重的一段危急时刻。

打仗,从来不是靠兵多兵少来取胜的。朝廷和建虏之间大小百战,有哪一次是靠兵多就得胜的?相反,越是兵多,越是主动进攻,反而会败的越惨。

因为兵多后勤粮饷供给就越困难,兵越多,统一的指挥调动就越难。

而刘钧虽不清楚明末关外的战事过程,却是知道正因为大明把朝廷最后的精锐都葬送在了关外,才导致了中原流匪无人可制,中原大乱,又使得朝廷彻底的失去了重整旗鼓再防守关外的能力,最终北京被李自成先攻破,随后清军入关窃取天下。

刘钧已经不是刚来大明那会了,他很清楚大明军队的真实情况,文臣统兵,太监监军,底下士兵也是良莠不齐,甚至督抚总兵们还很难有一致的配合,朝廷各部还总要扯后腿,皇帝还要瞎指挥,这样的军队别说是二十万,就是再多个二十万,都不一定打的过此时上下效率极强的清军。

相比起清军,明军缺的正是效率,缺少的是协调,明军是盘散沙,清军却能凝聚起来。明军如果依城而守,还好,若主动进攻,那就是自寻死路。如果只是防守,那刘钧驻守金州,无疑更加合适,不会增加宁锦负担,也能分开牵制敌人。

如果是要去进攻,那刘钧认为根本不到时机,不论怎么说,刘钧都不认为明军此时就对清军有多大的优势。

刘钧决定出兵朝鲜。

不少将领说刘钧欺软怕硬,刘钧告诉他们这叫柿子拣软的捏,避实击虚,这也是兵法上策。非要去硬碰硬,那只是愚蠢而不代表勇气。

崇祯最终还是放弃了强令刘钧前往锦州,或者攻打辽阳。因为刘钧坚决反对,同时也因为洪承畴也反对此时立即跟清军决战。

虽然当初洪承畴力主集结兵马摧毁义州,可现在洪承畴却完全又是一个态度。洪承畴说如今局势正在变化,楚军占据金州,扫荡辽南后,给清军沉重打击,现在骑虎难下的是清军。因此他力主不变应万变,只要清军敢有任何异动,出兵攻击锦州或金州任何一路,那么朝廷大军就可以后发制人,来一个反包围,或者趁机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