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

“大人,此次田亩合计二万六千余亩,其中上田六千余亩,洼地五千余亩,坡地一万四千亩,其中坡地,洼地大部撂荒。”徐鸿响亮的声音回响在大厅,“另外,各个军户田亩已是重新登记在册,不足三十亩者已是尽数补足,按大人要求,还从辽民中挑选了几百户两千余人发放了田亩。”

“大人,各地催肥尽数完成,现下只是每隔数日察看热度,添加热水,个别军户懒惰怠工,属下连着百户一起打了板子。罚扣了饷银。”刘平把催肥的事项禀报一番。

“好,非常好。”赵烈也是非常满意,官署中几十人都是廋了一大圈,赵烈也是不吝赏赐。“奖赏每人十两白银,尽忠国事者就应不吝奖赏。”

徐鸿激动的跪下拜谢。十两银子那是近一年的饷银啊。

祝英、郑益民、刘平也是感慨万分,几个月前,几人以为赵烈大张旗鼓的丈量田亩,以为是为自己贪墨田亩做足功夫,谁成想赵烈竟是真的把田亩全数分给这般泥腿子,在老官场来说,实在想不明白赵烈求的是什么。

这位小爷大冬天的来回奔走,风尘仆仆,吃的是大锅饭,穿得是破衣烂衫,没有克扣粮饷畜养家丁,也没贪墨田亩敛财,这般的军将几人从未见过,几人整日家胡思乱想也没弄明白赵烈此人,在大明官场赵烈可算是独树一帜了。

李先生则是暗自点头,多半年前,赵烈激辩大明形势时,可谓有苏秦、张义之辩才,张良之远见,这几月来则是具备张太岳之实干,诸葛亮之事必躬亲,阅历颇丰的李先生也无法确切的评价赵烈,从未风闻过此等样人,文武皆通,执着实干,将来成为戚爷?岳爷?

都不像,实无法明了此子将来的成就。赵海明真是好福气啊,自家儿子年纪比赵烈大上不少,如今还是拘泥于书堆中缺乏阅历,纯粹的书呆子。两者差距不足道。

赵烈吩咐官署调派好人手整修灌渠,开春三月挖掘灌井。此事还由刘平、徐鸿负责。

千户所招募百名文员,这些文员将会成为学堂先生,教习辽民儿童粗识大字,同时在军中教授兵丁,此事由李先生负责,数十年苦读,最后金殿唱名光宗耀祖的只是极少数,三年一殿试只取三百名而已。

而全天下在科举之路上奔走的生员不下几十万人,不中之人不知凡几,许多人变卖家产才勉力支撑着学业,如此数次不中,即是贫困不堪,因此能当个吏员有份粮饷则是许多寒门子弟的心愿,赵烈不愁招不到人手。

最后,赵烈又一次做出了令众人震惊至麻木的决定,春季坡地全部种植番薯,洼地全部种植高粱。

这是神马东西,高粱向来都是种在坡地上的,赵大人能不能不这般胡闹,要知道田亩产出乃是千户所根基,一旦产量大损,全千户所都得闹腾起来。李先生也咔吧着眼睛把赵烈归入还须历练的行列。

不过,李明峪没有多说什么,赵烈正在兴头上,也许遇到点挫折反而是好事,左右是损失些钱粮,赵海明赵大人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区区数万两银子还赔得起。

在一片静默中赵烈满意的回到石岛湾,正式整训破掳军,组建水师。

组建水师,是着眼将来,水师是赵烈心目中的首要,作为后世中人赵烈太明白水师是自家生死的关键,目前这点根基实在是不足道,南方几大势力都是数百艘海船,当然大船少,大多是百吨,甚至几十吨的小船,不过这也不是赵烈可以比拟的。水师组建必须是立足长远,宁可人等船,不可船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