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仙笑着回礼,声音银铃似的,“王兄弟不必多礼,赶紧请坐。王兄弟,这次嫂子我总算不辱使命,把李南山拉到大明一边了。此间的四万唐军,就是我那三哥儿派来助战的。你是大名府的都督,又和蒙古人对峙了这么些时日,自然深知他们的虚实。这仗要怎么个打法,你就拿主意吧……此战的联军总将,就由你来做,便是我这王妃,也听你指挥差遣!”
王陆飞当下就在心中长出口气,虽然他也知道李翠仙深通兵法,但那是作为王妃国后的“精通”,和真正的战将根本两码事儿——这就是南朝那些文官阃帅一样,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上了战场也就能激励一下士气,真让他们指挥是不行的。
他也不客气,当下就嗯了一声,点点头,“那就依王妃所言吧。”
这话儿说的生硬,李翠仙却丝毫不在意——陈德兴建立的明军是一支比较重视制度的军队,军中大部分的军官都经过军校训练,知道要严格按照条例、操典行事。
说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大宋开国的两位官家几乎将军队搞残才解决了兵为将有的难题,到了陈德兴这里仿佛就不是个事儿。一个士爵制,一个大义教官制,再加上用军校培养军官。这三个办法一出,就让任何一个明军将领,都无法将军队变成私产了。而且,由于所有的军官(当然是同一军种)都是用同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所有的军队都实行相同的管理、指挥制度。因此,明军的军官是可以频繁轮换的,也不存在“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因为差不多所有的兵和所有的将,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而王陆飞现在不说“遵命”只说“依言”,也是明军制度使然。李翠仙现在不是摄政王妃,自然无权指挥王陆飞。即便李翠仙担任摄政的时候,也只能通过参谋司下达命令——参谋司管军令,军务司管军政,这也是陈德兴从后世搬来的军队管控手段。
李雄和在场的唐军诸将交换了一下眼色,都是淡淡苦笑。他们中间有些人也上过明军的军校,自然知道明军的制度。他们以后要加入明军的话,可就再不是一军将主了。
不过话说回来,明军虽然制度森严,但是军将的地位尊贵,可不是任由文官欺负的武夫。寻常士兵都容易封爵,何况他们这些将领?李翠仙已经许诺了,他们只要肯入明,来日起码有个伯爵,世袭田庄起码万亩,还会在燕京、明都得到赐宅,还能一次性得到十万贯赐钱。将来李翠仙的儿子们在海外得到封国,他们愿意跟随去的,都有将相之尊。便是本人不愿漂泊万里,还可以让子弟前去,到海外开枝散叶。
这样的出路,怎么看都比呆在李唐那边好啊!
众将都站了起来,李雄当先朝王陆飞行了一礼,大声道:“俺们红袄军将,素来都以驱除鞑虏为志,现在能和明军并肩和鞑虏一战,实在是三生之幸。俺们也愿意听从王都督军令。王都督,您就下令吧!”
他声音洪亮,哪里还有丝毫恭喜发财的商人腔调,分明就是李唐军中有数的战将——实际上,他本来就是和田师都、历元帅齐名的益都三大将之一。只是长了张随和的面孔,待人也比较和气罢了。
王陆飞冲着李雄感谢地一笑,然后就大步走到李翠仙身边一张空出来的椅子前站好。见李翠仙坐了下去,他才恭谨地落座——明军体制是一回事,对李翠仙这位王妃的敬重是另一回事。就如李翠仙自己预计的那样,她现在的所作所为,明军上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中原大战后,她在军中的人望,可就不是赵琳儿能比的啦!
“王兄弟,”李翠仙笑着说,“你来下令吧。”
王陆飞又恭谨地点了点头,然后道:“据报,忽必烈的主力已经回师大名府,在府城以西三十里的漳水之畔和他留在大名的三个万人队会师了。不过他们的辎重队没有跟着,估计被留在了彰德路的什么地方。”
李雄哦了一声,在明唐两军会师后,原本被李翠仙召唤来的两旗八旗兵,自然也转由王陆飞指挥。唐军只能通过明军了解蒙古大军的动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