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同盟国集团已经拥有三十二个成员国(当时全世界总共就只有不到五十个国家,除掉协约国集团已经战败的成员国之外,只有大概四十来个独立国家),而协约国集团就只剩下了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后二者名义上分别是英国与美国的海外属地,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主权国性质)。
加拿大虽然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是人口稀少,根本算不上大国。
澳大利亚隔着千山万水,且在严密的战略封锁下,连自保都成问题。
也就是说,真正还在坚持战斗的就只有美国。
以往,美国还有一点点幻想,认为只要守住了本土,将战争拖下去,不管帝国有多么强大,只要帝国不愿意承受攻打美国本土所带来的惨重损失,就不会进攻美国本土。而随着战争拖下去,帝国迟早有一天会承受不住战争的重压,最终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从而使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得到保护。
现在,问题却不这么简单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同盟国集团,随着战争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小,并且逐渐集中到了美国周边地区,帝国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之前就调整国家战略,并且调整国际秩序,建立一套新的国际体制,从而结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这样一来,即便战争拖下去,也不会对帝国造成多大的影响,反而只能使美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从而使美国爆发内乱,沦落为三流国家,甚至被肢解成多个国家。
这一点,从当时的帝国战略调整上也能看出一点端倪。
在墨西哥向美国宣战之后,萧鼎昆没有让陆军以墨西哥为基地进军美国本土,而是要陆军尽快稳住墨西哥的国内局势,化解墨西哥政府与反政府力量直接的矛盾,甚至帮助墨西哥进行全民大选,建立新的民主政府。
海军方面,萧鼎昆的态度也很明确,不再继续向美国内地推进。
也就是说,萧鼎昆已经全面放弃了攻占整个美国的战略计划,准备通过其他方式来迫使美国投降,从而结束战争。
当时,萧鼎昆的主要精力已经转移到了战后的国际秩序,以及国内矛盾上。
照此情形,即便美国拖上几年不投降,在其海军已经被彻底消灭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对帝国构成多大的威胁,最终只能使引爆美国的国内矛盾。如果看得再长远一点,就能看出,萧鼎昆正是希望利用美国的国内矛盾来击败美国。
按照当时情报部门提供的相关消息,美国肯定坚持不到七十九年(47年)的夏天。
也就是说,在美国国内下一次粮食大丰收之前,美国国内的粮食危机得不到根本解决。仅此一点,就足以彻底击败美国了。
由此可见,到此时,美国已无退路,投降是其最好的选择,也是其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