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白佑彬盯上的是即将服役的第二批次的八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
按照计划,这八艘战列舰本来应该在年底建成服役,在年初的时候,海军获得了一笔追加拨款,随后就以追加采购费用的方式,让各大造船厂加快了正在建造的二级十二艘战列舰的建造速度,甚至还额外订购了第二批八艘“海洋”级战列舰。
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海军为什么要追加订购战列舰。
战争行将结束,美国已经失去了与帝国抗衡的能力,即便在未来一年到一年半之内,美国也不可能建造出十二艘以上的“超战列舰”,保持十二艘“海军元帅”级战列舰,再加上数量众多的其他快速战列舰,帝国海军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北大西洋,并且对美国东海岸地区进行全面封锁,再建造新式战列舰,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
另外,按照二年的建造周期计算,在七十七年(45年)年初追加订购的战列舰,最快也只能在七十八年(46年)年底建成服役,而到那个时候,战争很有可能已经结束了,新建造的战舰根本派不上用场。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用建造战舰的费用来采购更多的作战物资。
其实,换一个角度就不难明白帝国海军追加战列舰订单的根本意图了。
战争还没有结束,且美国本土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大批战舰正在建造之中,比如第二批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很有可能在年底服役,而美国海军的第一种“超战列舰”则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服役。只要美国不在本土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投降,战争就不大可能在明年上半年结束。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帝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追加建造一批战列舰,完全符合帝国与帝国海军的利益。
另外,帝国海军必须为战后的发展考虑。
按照以往的经验,战争结束之后,海军得到的军费将直线降低,帝国的重点也将转移到国内建设上,从而保持帝国内部的稳定,避免在获得胜利之后爆发内乱。因此,帝国海军必须为“过冬”做好准备工作。
而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在军费拨款减少之后,往往会通过出租或者出售老旧装备的方式来维持海军的正常运转,完成从战时状态到平时状态的过渡,避免因为快速裁军而导致海军实力与影响力急剧下降的情况出现。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就必须在战时建造足够多的战舰,而且是最先进的战舰。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只要帝国海军手里有足够多的先进战舰,在战争结束之后,就可以将大量在战争初期与战争中期建造的战舰出租或者出售给友好国家,然后用获得的租金等款项来维持新式战舰。
也就是说,海军也要利用最后的机会扩大规模!
这就不难理解帝国海军加快了第二批次“海军元帅”级战列舰的建造速度,并且在第一批四艘“海洋”级战列舰才动工建造不久就追加了第二批八艘订单的原因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只要这些战舰建成,就不会被拆毁。如果没有赶在战争结束前建成,则很有可能在战后的大裁军中被抛弃。
当时,给白佑彬提供消息的是蓝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