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七点前,“路易斯安那”号的c炮塔变成了哑巴,“江苏”号上丙炮塔的一门主炮用一枚穿甲弹最终解决掉了这座只能指向“广州”号的炮塔。
同样的,“广州”号也打得很神勇。
据该舰的了望员记录,战斗打到七点的时候,“广州”号已经击中“路易斯安那”号至少十一次,且十一枚穿甲弹都在舰体外,或者舰体内发生爆炸。
即便“广州”号也挨了六次,优劣已经体现得很清楚了。
此时,“广州”号与“江苏”号遇到了一个与“台湾”号一样的问题,即在这么远的交战距离上,难以打穿敌舰关键部位的装甲。如果无法击穿装甲,装药量有限的穿甲弹在舰体外面爆炸,对战舰难以构成致命威胁。换句话说,即便能够摧毁“路易斯安那”号的所有舰炮,所有上层建筑,都难以使其丧失速度,也就难以将其击沉。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缩短交战距离。
只要距离够近,不管是重型穿甲弹,还是标准穿甲弹,都能够击穿对手的装甲,甚至击沉对手。
问题是,白佑彬并没有急着下达转向的命令。
紧随在“台湾”号身后的“广州”号与“江苏”号也就不能脱离战斗序列,擅自与敌舰缩短交战距离。
第六十二章 承前启后
比起前三艘姊妹舰,“吉林”号打得更加艰难,也更有戏剧性。
战斗开始的时候,“吉林”号与“江苏”号一同对付二号目标舰,也就是“路易斯安那”号。在白佑彬调整交战顺序之前,“吉林”号至少击中了“路易斯安那”号二次,而且都是可观察到的战果。
与此同时,三号目标舰,即“缅因”号则一直在对付“江苏”号。
也就是说,在白佑彬更改交战顺序之前,“吉林”号与“缅因”号没有交过火。当时,“吉林”号上的枪炮军官甚至没有测量“缅因”号的炮击参数。同样的,“缅因”号也没有把“吉林”号放在眼里。
随着“吉林”号在六点三十四分调整炮口指向,朝“缅因”号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双方才真正干上。因为“江苏”号在收到命令的时候,刚好打出了一轮齐射,所以在六点三十一分左右,就将炮口转向了“路易斯安那”号,“吉林”号的炮击仅仅晚了一分钟,所以“缅因”号上的了望员没能及时发现,向他们开火的不是“江苏”号,而是排在第四位的“吉林”号。结果,直到六点三十七分,“缅因”号才将炮口转向了“吉林”号。
在这三分钟之内,“吉林”号打出了三轮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