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敌人困在巴拿马湾之内,是进退无路,要想把速度优势发挥出来,就得进入更广阔的海域。
只是,就在他下令加速的时候,南面的四艘“英宗”级战列舰也开始进行战术转向。
收到这一消息之后,坎宁安不再怀疑对手的野心。
那个在南大西洋上歼灭了z舰队,干掉了菲利普斯,还将“反击”号逼得走投无路的大明帝国海军上校(此时已经是准将)不但想击溃欧洲联合舰队,还想全歼欧洲联合舰队,不然怎么会让舰队在队列整齐的情况下进行战术转向?
此时,再想转向返回巴拿马已经太迟了。
坎宁安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趁敌人还没有“关上大门”之前,从敌人的两支主力编队之间的缝隙穿过去。
从东面绕过来的四艘“皇帝”级战列舰还在二十多公里之外,西南面进行战术转向的四艘“英宗”级战列舰至少要在十分钟之后才能重新组成编队,加速到二十四节以上,至少还需要二十五分钟。而此时,敌人两支主力编队的间隔距离大概是三十五公里。
在此期间,欧洲联合舰队不但能把速度提高到二十八节,还能向南航行大概二十公里。
按照坎宁安的测算,欧洲联合舰队正好能够从敌人的两支主力编队之间穿过去。
坎宁安的计算很精确,战术掌握得也很细腻。
这正是英国海军将领的特点,从纳尔逊,罗德尼这些历史上的名将开始,英国海军就非常重视战术,并且在好几场极为关键的海战中,凭借其强大的战术指挥与协调能力战胜了比自身更强大的敌人。
作为海军强国,英国海军与帝国海军一样,非常重视传统。
像坎宁安这类的英国海军将领,在其正式成为海军军人之前,就被海军传统思想熏陶了十几年,然后又接受了传统的海军战术教育,在他们成为军官,并且一步步迈向将领的时候,更是随时随地都受到了海军传统思想的影响。当他们成为海军将领,成为舰队指挥官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传统派将领了。
类似的情况,在帝国海军中也屡见不鲜。
也正是如此,随着新技术对海军战术的影响逐渐显现,大量新战术出现之后,传统派将领往往难以迅速适应新的海战模式,结果反而是受到传统影响比较少,以往被看着海军“叛逆”的将领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如果说坎宁安在性格上很像祖寿清,那么在战术指挥上,他与祖寿清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