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美国战列舰的防护能力并不比帝国海军战列舰的差,而火力则有所超越。
比如,与“库叶岛”级战列舰同时代的“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装备有十二门主炮,而“库叶岛”级只有九门主炮。两者的防护相当,前者的速度只有二十一节,而后者的速度达到了二十四节。
也就是说,帝国海军为了提高战列舰的速度,往往会损失一些火力。
另外,美国在海军主力舰主炮的制造技术方面也仅次于帝国,而且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重视以远战为主的重型穿甲弹的国家。万幸的是,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里只有两艘“科罗拉多”级装备了十六英寸主炮,而且还是老式型号,无法使用重型穿甲弹。
随着距离拉近,在一万米以内的炮战中,即便是十四英寸穿甲弹也能对“黄河”号,以及四艘“皇帝”级战列舰构成巨大的威胁。从后来的实战数据看,美国海军使用的十四英寸穿甲弹要比日本海军的同口径穿甲弹的威力高出大概百分之十五。
显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指挥官很清楚眼前的形势,也知道第11舰队那五艘战列舰的优势在哪。如果交战距离过远,太平洋舰队对第11舰队几乎没有威胁。相反,即便在二万六千米的距离上,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也能轻易砸穿美国战列舰的水平装甲。而在一万八千米的距离上,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都能打穿美国战列舰的水平装甲。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太平洋舰队必须缩短交战距离,即便为此损失几艘战列舰。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在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米之前,第11舰队至少让二艘美国战列舰退出了战斗,同时让另外三艘美国战列舰损失了部分主炮火力。
由此可见,经过一年多的磨练,四艘“皇帝”级战列舰上的官兵已经不再是新兵了。
问题是,战斗打到这个地步,双方要付出的代价都不会小到哪里去。
按照一般的情况,当双方的损失都达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后,双方的指挥官肯定会有一个首先做出撤退的选择,而另外一个在舰队损失严重的情况下,也不会下令追击,而会鸣金收兵。
现在就是看谁首先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炮战从十一点二十五分打到了凌晨一点三十八分,到此,双方都已筋疲力尽。
从第11舰队发回的战报看,五艘战列舰全部受损,其中“黄河”号与“宣宗”号的情况最为严重,“黄河”号还在凌晨零点三十二分的时候撤出了战斗,“宣宗”号则在凌晨一点十一分的时候离开了战场。当然,另外三艘战列舰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太祖”号丢了一座炮塔,“仁宗”号有四门主炮哑火,“太宗”号不但丢了一座炮塔,还被打断了一根烟囱,正在苦苦支撑。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情况也差不多。至少有五艘战列舰在凌晨一点之前陆续撤出了战斗,“太宗”号还观察到其中一艘战列舰在撤退之后发声了大爆炸,并且很有可能在爆炸之后沉没。另外三艘美国战列舰都挨了不少的炮弹,其中可以辨认的“科罗拉多”号至少被打掉了两座炮塔。
最终,双方的指挥官几乎同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灾难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