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时的情况,北大西洋航线不但是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也是俄罗斯的海上生命线。
虽然美国还没有参战,但是随着《租界法案》出台,美国开始向英国、俄罗斯、法国等传统盟国提供各种各样的战略资源。
仅在七十二年(40年)上半年,美国就向英国提供了八百七十五万吨,向俄罗斯提供了四百二十万吨,向法国提供了三百八十九万吨,向西班牙提供了五十七万吨物资,其中既有战略资源,也有工业产品,甚至是大量军事装备。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法国与俄罗斯,乃至英国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对德国来说,要想在陆地上击败俄罗斯与法国,就得掐断北大西洋航线。
只是,在这个战场上,德国海军面对的不是法国海军,也不是俄罗斯海军,而是欧洲最强大的,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是第一流的英国海军。
当时,包括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在内,德国海军的所有大型战舰都只有一个任务,就是破坏北大西洋上的海运航线。
说白了德国海军已不是上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海军。
如果与英国海军正面交手,即便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服役了,也绝不是英国本土舰队的对手。
只是,德国海军的破交作战收到的效果非常显著。
这并不是说击沉了多少商船,而是将英国本土舰队搞得焦头烂额,而且不得不留守本土,随时准备对付那几艘“神出鬼没”的德国战舰。
打到这个地步,也只能用“无奈”来形容英国海军的感受。
破交作战的主动权在德国海军手里,德国海军战舰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英国本土舰队只能被动防御,还得时时保持战备状态。只要威廉港的德国战舰烟囱里冒出黑烟,英国本土舰队的战列舰就得起锚。而德国舰队的官兵上岸睡大觉的时候,英国本土舰队的官兵还得在海上吃苦。
当然,英国人也不会甘心一直被动。
作为欧洲,乃至北大西洋的海上霸主,被几艘德国的“破船”牵着鼻子走,英国海军不但不甘心,还非常恼怒。
也就在帝国强烈要求德国海军采取实际行动,牵制住英国海军的时候,英国海军也在考虑该怎么把那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送到海底去,结束这种无聊的,无奈的,而且意义不大的海上缠斗。
也许,英国海军需要的就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或者说是亲手创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