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而知,当时两艘战列舰的决斗有多么的激烈。
双方舰长都明白,谁先打中对手,让对手损失部分战斗力,谁就获得了致胜的机会。问题是,在这种“追逐”战中,双方都很难把握住机会。
没有多大意义的对轰持续到了十点三十四分,此时“伊势”号几乎夹在了双方主力舰编队之间,“渤海”号也向南“规避”了大概四千米左右。在第八轮的齐射中,“伊势”号才首获战果。
穿甲弹几乎笔直的砸中了“渤海”号丁炮塔的正面,并且发出了极为耀眼的闪光。
当时,就连第12-3巡洋舰编队里的官兵都看到了“渤海”号上出现的爆炸闪光。显然,“汉江”号与“嘉陵江”号巡洋舰上的官兵肯定为“渤海”号捏了把汗。
也正是如此,“伊势”号的舰长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航向调整到与“长门”号一直的方向上,不再向南追击“渤海”号。
当时,“伊势”号的舰长肯定认为那枚十四英寸穿甲弹打穿了“渤海”号炮塔的正面装甲。因此,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个距离上,十四英寸穿甲弹能够打穿“渤海”号任何一处部位的装甲,因为炮塔正面装甲一般是战列舰上最厚的装甲。
另外,“伊势”号夹在了双方编队之间,如果前面的“东海”号调转炮口,“伊势”号就得面对两艘比自己强大的战列舰,到时候不但没有机会战胜“渤海”号,还很有可能成为联合舰队最先战沉的战列舰。
其实,此时“伊势”号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
即便不考虑“东海”号的威胁,“伊势”号在脱离了背景干扰区之后,完全暴露在了“渤海”号火控雷达的面前。加上周围没有其他战舰,成为了“渤海”号最为理想的炮击对象。即便交战距离已经不到一万米,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的“伊势”号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渤海”号也立即调整了航线,与“伊势”号平行航行。
在接下来的三轮炮击中,“渤海”号的丁炮塔一直没有开火,因此只有六门主炮参加战斗。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渤海”号用一枚四百毫米穿甲弹还以了颜色。
十点三十八分,“渤海”号的第十轮齐射首获战果。
穿甲弹打在了“伊势”号烟囱的前方,与打中“长门”号的第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几乎完全一样。只是“伊势”号与“长门”号并不一样,在“伊势”号的这个部位,停放着两艘大型救生艇与两艘汽艇,而甲板下面就是存放供汽艇使用的燃气罐的位置。显然,“伊势”号重蹈了“扶桑”号在“萨兰加尼海战”中的悲惨命运。
穿甲弹与爆炸的燃气罐几乎将“伊势”号该部位的舰体炸成了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