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十九艘驱逐舰已经杀到。
虽然一百三十毫米炮弹的威力远远比不上四百毫米与两百毫米炮弹,但是按照陆军炮兵的标准衡量,口径一百三十毫米的火炮绝对是“重炮”。另外,海军火炮一般都有助力装填设备,所以采用的炮弹一般都比陆军同口径火炮重一些,威力也就更大一些。按照当时的标准,海军的一百三十毫米炮弹的威力与陆军的一百五十毫米炮弹相当。
炮弹如同雨点般的倾泻而下,很多日军官兵就倒在了冲向阵地的路上。
随着炮火向内地蔓延,日军营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炮击所过之处,剩下的只是残垣断壁,只是残肢败体,以及满地乌黑的血迹。
据后来陆战队统计,在重点区域内,炮弹弹着点的平均间隔距离只有五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即便是一百三十毫米高爆弹,其弹片杀伤半径都超过了五十米。仅仅五米的间隔距离,这不是在浪费弹药吗?
当然,对舰队来说,浪费弹药并不是什么大事。
第一轮炮击从七点五十分持续到了九点半,在“果敢”号携带的高爆弹与半穿甲弹(对付轻型战舰与地面永久防御工事)打光之后,白佑彬才下达了停止炮击的命令。看来,他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智”,没有用对付大型战舰的穿甲弹去轰击日军地面阵地。
第八章 心情可好
十点三十分,“果敢”号与“决心”号巡洋舰与原本计划为第11舰队提供弹药补给的两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会合。
快速战斗支援舰不同于一般的补给舰,而是专门为舰队提供弹药补给的舰船。
作为头号海上强国,帝国海军一向比较重视舰船的续航能力,大部分主力舰与巡洋舰的续航力都在一万海里之上。另外,在帝国海军战舰经常活动的海域,有不少的海军基地,或者是受帝国控制的港口,战舰可以在这些基地与港口获得需要的燃料。因此,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对油水补给船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
相反,因为战舰长期在外作战,所以帝国海军对弹药补给船的需求量要大得多。
为了满足舰队高强度作战的需求,早在十年前,海军就提出了为每一支分舰队配备至少两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的目标,并且提高了相关的投入。战争爆发的时候,帝国海军一共拥有十六艘快速战斗支援舰,每艘战斗支援舰能够运载八千到二万四千吨弹药,其最大巡航速度都达到了二十四节,最新建造的两级战斗支援舰的最大速度还达到了三十节,完全能够伴随舰队作战。
与传统的军火运输船不同,战斗支援舰不但为战舰提供弹药补给的速度更快,还有配套的火炮维修设备,并且能够在锚泊地为战舰更换四百毫米舰炮之外的,所有类别的舰炮炮管,维修火炮的侍服机构。
说简单点,快速战斗支援舰就是海军战舰的“力量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