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机会,郑成功将家族的航运事务交给了族弟打理,然后利用三艘速度较快的商船组建了第一支私人护航舰队,为航行在日本与帝国之间的船队护航。当然,接受护航的船只都需要交纳一笔费用。
八年之内,郑成功的护航“舰队”扩大了数十倍,护航船只近五十艘,并且活跃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各条航线之上。
同时,这股民间势力也引起了帝国高层的注意。
明历二百八十六年(公元1654年)孙承宗召见郑成功,并且正式委派郑成功为帝国“平匪将军”,由其率领五艘战舰,前往扫荡当时在西北印度洋上横行霸道的奥斯曼海盗。
接受任命之后,郑成功与当年率舰队离开了镇江港。
同年底,舰队到达阿拉伯海。
当时,海运几乎取代了陆运,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无奈之下,奥斯曼帝国开始默许海盗袭击印度洋上的船队,并且与海盗瓜分赃物,以此维持财政开支。
毫无疑问,大明帝国绝对无法容忍奥斯曼帝国的这一行径。
只是,国内的政治改革,少数民族叛乱,以及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分散了帝国的精力,使帝国难以派遣规模庞大的舰队前往印度洋对付奥斯曼海盗。
实际上,用舰队对付海盗并不是良策。
说白了,海盗就是海上的土匪,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根本不会与舰队抗衡,甚至在得知舰队出现的消息后,会龟缩在港内,根本不会出海。
郑成功似乎天生就是海战方面的专家。
到达狮城的时候,他就下令将五艘战舰伪装成商船的样子。
随后,他率领舰队在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最主要的几条航线上往返航行,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等着海盗自己找上门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舰队第三轮巡航时,奥斯曼海盗就盯上了这支“船队”。
结果可想而知,当乘坐渔船等小型船只的海盗靠上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凶猛的炮弹,以及准确得像是长了眼睛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