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页

巨浪[校对版] 闪烁 1928 字 2022-10-20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帝国海军知道,战争期间,除了保证主力舰(战列舰)的优势之外,海军最需要的就是巡洋舰,特别是那些能够伴随主力舰作战,又能独立应付小规模海战,并且能够为陆战队提供支援的轻巡洋舰。

事实也确实如此,战争期间,巡洋舰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战舰,其使用强度与使用范围都超过了战列舰。另外,根据所执行的任务,巡洋舰必然出现两极分化,一是以“海龙”级为代表的,专门在远洋执行破交作战任务,打击敌方后勤保障线,以及海运航线的大型巡洋舰,另外就是以“汉江”级为代表的,主要伴随主力舰作战,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承担低强度海战任务,能够为陆战队提供强大炮火支援的轻巡洋舰。

只是,随着作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轻巡洋舰”了。

不说别的,如果要让轻巡洋舰承担低强度海战的任务,其主要的对手就是敌人的巡洋舰(包括重巡洋舰),因此其防护与生存能力必须提高。另外,大部分低烈度海战的持续时间都比较长,有的甚至长达几个月(围绕着瓜岛的低烈度海战打了一年半),因此轻巡洋舰需要有足够的持续作战能力,这就要求其自给能力相当强,另外其各种主要设备(火炮、动力设备等)必须具备在战区进行维修与更换的能力。

再比如,轻巡洋舰在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的时候,作战压力通常比较大(在攻打九州岛的时候,为第13舰队补充的几艘轻巡洋舰连续几个月没有下火线,一直在海上活动),弹药投掷量往往非常惊人(瓜岛争夺战中,郑恩博指挥的第32舰队的四艘轻巡洋舰创造了在一天之内投掷二千四百吨弹药的纪录),因此轻巡洋舰在补给速度上必须要尽量提高,以缩短补给时间。

毫无疑问,帝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建造的轻巡洋舰都不具备所有的能力。

经过全面评估之后,帝国海军发现,按照条约标准建造的轻巡洋舰几乎不可能达到所有的战术要求。显然,要想让巡洋舰的战斗力有多突破,就必须放弃条约标准,再根据实战需求制订新的战术标准。

制定新的战术标准比设计新的战舰还要麻烦。

按照帝国海军的传统,战术标准都是由实战统计结果,或者是根据科学分析结果而得出的。一套战术标准不仅仅用在一级战舰上,而会成为今后所有同级别战舰的设计标准。比如,帝国海军在历史上针对战列舰提出的战术标准一共更改了四次,而每次更改之后都会有几级按照新标准设计的战列舰问世。

当时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帝国海军只能根据情报,以及各种科学统计手段来设定新的战术标准。也正是如此,功臣级的设计工作才延迟了两年,直到帝国海军在七十年(38年)年底的时候拿出了新的战术标准之后,设计工作才再次展开。

可以说,新的战术标准完全颠覆了条约限制,也就超过了轻巡洋舰的范围。

在新的战术标准中,帝国海军对巡洋舰的性能做了全面规划,提出了五大主要性能:战斗力,生存力,持续作战能力,战场感知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这五大主要性能又分别有几项主要的战术性能指标,比如战斗力分成了对海作战能力与对地打击能力,生存力分成了防护能力、抗打击能力与抗沉能力。

反正,新的战术性能指标比以往提高了很多,要求也具体了很多。

虽然战舰的设计方法没有改变,但是新的战术标准给造船厂的工程师仍然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不说别的,熟悉、掌握与理解新的战术标准就让工程师费了不少的时间。特别是理解,如果不能理解海军提出的战术标准,就不可能设计出让海军满意的战舰。

如此一来,功臣级的设计工作一直拖到了七十一年(39年)初。

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不得不继续订购松花江级,并且让几家主要的造船厂建造按照旧标准设计的省会级。毕竟,战争期间不可能让造船厂停止建造工作,只要船台空出来,就要立即建造新的战舰,没有让造船厂空着船台等待新战舰完成设计的理由。

在熟悉与理解了海军的新战术标准之后,造船厂的工程师发现,新标准下的设计工作反而轻松了不少。比如,以往工程师只能与海军讨价还价来确定新式战舰的一些主要性能,现在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因为新标准对战术性能的要求更加明确,所以只要按照新标准设计,就能让海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