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帝国海军也正在为大型巡洋舰开发新式舰炮,而海军选择的有两种,一是后来装备在“海龙”级上的300毫米舰炮,二是用于“鲨鱼”级的240毫米舰炮。从根本上讲,海军比较倾向于采用300毫米舰炮,因此最初的时候,海军向陆战队“推销”的是300毫米舰炮。
毫无疑问,为“海龙”级研制的300毫米舰炮的性能非常优异。
问题也同样突出,即其身管寿命非常有限。也许海军不太重视身管寿命,毕竟一场海战打不了多少炮弹,而且击沉一艘敌人的大型战舰,或者俘获敌人的几艘大型船只,换来的价值就能生产几十上百根火炮身管了。
可是,陆战队却极为重视火炮身管的寿命。
在对地支援中,特别是在高强度的战斗中,火力支援异常重要,如果火炮身管寿命过低,且无法在前线更换,就必须返回后方的基地,甚至船厂。如此一来,必然缩短火力支援舰在前线活动的时间,降低其使用效率。另外,300毫米舰炮的身管极为昂贵,甚至比400毫米舰炮身管还要贵,陆战队又不是“大户”,自然得斤斤计较。
毫无疑问,陆战队倾向于采用性能稍差,但是足够用的240毫米舰炮。
实际上,240毫米舰炮完全能够满足陆战队的作战需要,其发射的350公斤高爆弹,以及380公斤半穿甲弹足以摧毁陆地上的任何军事目标,甚至能够打击地下五米深处的防御工事,且其附带伤害比400毫米炮弹小得多,能够满足近距离炮火支援的要求。更重要的是,240毫米舰炮的身管采购价格只有300毫米舰炮的一半,而且其弹药的采购价格也只有300毫米炮弹的一半。对于在战斗中会消耗大量弹药的陆战队来说,越便宜的炮弹,就意味着越多的炮弹。
可以说,正是陆战队的这一倾向,最终促成了“鲨鱼”级大型巡洋舰的诞生。
如果没有陆战队参与,帝国海军很有可能不会在“鲨鱼”级上装备240毫米舰炮,而是通过减少主炮数量的方式来控制排水量,从而让“鲨鱼”级装备300毫米舰炮。毕竟,研制一种新式舰炮的投入不会少到哪里去,有陆战队分担研制经费,海军自然乐意做个顺水人情了。
确定了主炮之后,还得确定副炮。
实战证明,火力支援舰至少得配备两种口径的舰炮,才能在发挥出全部的战斗效能,并且节约资源。毕竟,实战中,不是所有目标都需要动用主炮,对付一些小型目标,负责没有防御的目标,口径稍小一点的舰炮就足够了。另外,小口径舰炮的射速远远超过了大口径舰炮,在需要提高火力密度的情况下,小口径舰炮的战斗效能比大口径舰炮高得多。
这次,陆战队坚持要采用175毫米口径。
这个要求实际上也非常合理。
按照海军的标准,175毫米口径炮弹的重量是150毫米口径的一点六倍,是240毫米口径的四成,也就是说,175毫米口径炮弹的重量在一百公斤左右。一百公斤的炮弹可以装填大概40公斤的炸药,其威力足以满足绝大部分的作战要求。
即便按照陆战队的标准,175毫米口径炮弹的重量也有60公斤,装药量在25公斤左右,也能满足大部分战术任务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175毫米口径炮弹在战斗中的消耗非常惊人,陆战队不希望让这种最常用的弹药由海军提供。
可是,问题也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