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如此,皇帝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在六十七年底就确定了下来,到六十八年,四艘战舰都陆续开工了。
当然,除了先进的动力设备之外,皇帝级的其他各种设备也都领先与对手。
比如,专门为其开发的400毫米主炮在六十七年年底定型,并且在六十八年初就开始批量生产,正好赶上了皇帝级的建造进度。
与之前的两型400毫米主炮最大的区别是,六十七年型主炮再次改进了膛线的设计与缠距,使其能够发射正在研制中的重型穿甲弹。这一点极为关键,因为重型穿甲弹将成为未来海战中威力最大的穿甲弹,最初使用的轻型穿甲弹(并非标准型穿甲弹)将被陆续淘汰。从此,舰队炮战进入了远距离作战时代。
为皇帝级研制的新式副炮也在六十七年投入生产。
海军重点研制的雷达也在六十八年定型,并且在六十九年的时候批量生产。
制造战列舰装甲钢板的特种钢材在六十五年的时候就研制成功。至今,该钢材的成分,以及生产加工工艺仍然是帝国的绝密资料。后来的实战证明,该钢材的强度超过了美国海军快速战列舰装甲钢一成以上,超过了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甲钢至少两成!
也就是说,在装甲厚度相等的情况下,皇帝级的防护能力比美国海军同等战舰高10,比日本大和级高20。
千万别小看这点差距,这足以影响到海战的胜负。
实际上,也正是装甲钢的性能不过关,日本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结果导致排水量严重超标,不得不反过来增加动力设备的数量,最终在六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下,竟然仅仅装了9门18英寸主炮!如果让帝国海军按照同样的排水量建造战列舰的话,至少会采用12门同口径主炮,或者是将战列舰的速度提高到33节以上,或者是将战列舰的防护能力提高到任何敌舰都对付不了的地步。
当然,以当时的技术情况,建造六万五千吨的战列舰,纯粹是自找苦吃。
从上面也能看出,帝国海军几乎是在所有关键技术与关键设备都已到位的情况下才开展了皇帝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也正是如此,皇帝级的建造工作相当顺利。“太祖”号与“太宗”号仅用了31个月,“仁宗”号用了33个月,“宣宗”号用了36个月。相对于当时其他国家的快速战列舰来说,这绝对是“奇迹”般的速度。
比如,美国海军的二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分别用了42个月与35个月,在战争爆发后,其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都分别用了33个月,31个月,34个月与31个月。英国海军的五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则分别用了47个月,52个月,54个月,59个月与62个月。
当然,皇帝级的设计也不是没有缺陷。
因为其初始设计开始于条约期间,当时还没有签订《伦敦海军条约》,所以帝国的工程师只是在35000吨的基础上适当的放宽了排水量,而不是按照45000吨的标准进行设计的。后来在开工建造时,如果大规模改变设计规划,向45000吨的排水量靠拢的话,必然会花费极为宝贵的时间,结果海军等不了那么多时间,在让造船厂对设计做适当修改之后,就下达了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