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页

国士[校对版] 衣山尽 1752 字 2022-10-20

当然,这些投入都是孙元自己掏腰包的。

投入也不是没有回报,按照明朝军户制度,这些人口都是孙元的私产,将来耕种后的收成有一半要被他给送入囊中,另外一半在交纳了朝廷赋税之后,才能最后落到军户的手头。

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固定资产,就看你如何经营了。

当然,在田边地头和丘陵山区开垦,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补充,根本就无法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还需另想出路。

人活着就要吃饭,要想吃饭,就得种田。江南一地,在红薯和玉米没有传入之前,还得依靠上好的水田。

等到将俘虏流民分别安置好之后,孙元在苦恼了十余日之后突然有了灵感。如果这事做成,这一万人的吃饭问题不但能够彻底解决,还能替他每年赚上一笔。

第0276章 修我戈矛

这个年代的中国,尤其是江南富庶地区,地狭人稠密,已经处于人口大爆炸的边沿。孙元记得后世看过一片明人的文章就谈过计划生育的问题,上面好象说,一户富裕人家,本有百亩良田。可因为儿子实在太多,分家之后,每人只能得十亩地,立即变成了普通农户。

儿子再传给孙子,最后,全家族都变成了贫农。这个大家族,不过几十年时间就衰败下去。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个贵族无论土地再多,多富有,在去世之后,家业却只会传给长子,而不是平均分配给所有人。如此,才能保持着家族长盛不衰。至于其他儿子,则通通赶出家门,自谋生路。这些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要么去做修道士,要么就去参加十字军,在战场上获取财富和爵位。

不同与欧洲中世纪的长子继承制,中国人最讲亲情。如此一来,人口越来越多,家族的产业也再不能给所有提供足够体面的生活。所有人同时返贫的结果一般都会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动荡,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人地矛盾。

不过,这个矛盾在江南地区却不突出。

原来,随着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兴旺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和产生的工坊、运河上漕运、两淮盐运吸纳了大量多余人口。

因此,江南一地,有明一朝就没有发生过农民起义。

不但如此,因为漕运、盐远、纺织吸收了大两人口,农村劳动力反明显不足。一般人在运河上或者织坊做上一月工,怎么也能拿到一两多银子的工钱,重体力劳动,一个月甚至能达到惊人的三两。而在农村种地,一年下来,扣除种子和朝廷赋税,最后落到手头也不过区区二三两。在外面做一个月工,抵得上在地里刨一年土。如此一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