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强忍着激动地接过银票,心想从今以后,我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了。
京城三大名楼之一,群芳院的老板。
明面上,似乎比不上他刑部侍郎儿子的身份。
但他毕竟是个私生子,坐拥群芳院,能动用的资源可比一个侍郎儿子的空头名衔强多了。
打发走了徐渭,王安想了想,又把衙门唯一的老典史找来。
让带上几名衙役,再请一些会记账的先生,亲自出去一趟。
将永宁县所有的户籍人口,在耕的农田,结合往年的资料,重新统筹一遍。
时间只定了三天。
老典史一看时间紧迫,领了命令,就匆匆离开了。
没错,王安此举,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蝗灾。
炎帝也好,贾希言也好,还是恵王也好,非要拼着大减产,也要提前收割不成熟的小麦。
王安偏不这么干,至少,他要保住永宁县这一亩三分地。
不然,蝗灾之后,京城百姓都不够吃,他手底下的两万流民岂不是只能喝西北风?
他当然对付不了蝗灾,但能把粮食产量保在一半以上,就算是胜利。
不过这些只是调查,具体措施,还要永宁县那群商贾帮忙。
万幸的是,经过这次百花会,王安已经和他们建立了信任的桥梁。
当务之急,就是去见一见这些人。
正好苏家今天染坊开业,为表庆贺,这些人应该也会到场,倒是省得王安再另外召集。
王安看了眼天色,差不多快到中午。
喝了口茶,起身伸了下懒腰,叫上凌墨云等人,直奔苏家染坊而去。???c0
苏家的染坊并不在苏府附近,而是城南的平民区。
白河正好从这里穿城而过,河上有漕运码头,又靠近水关,方便进出货物。
今天的苏家染坊,客似云来。
有苏家的亲朋好友,有永宁县的商贾,更有慕名而来,借着庆贺机会,想要提前下单的各路货商……
加上流民营来的第一批工人,密密麻麻,两三几千人,占满了染坊前的一小片广场。
为了应付这种局面,苏家提前在广场两边布置了不少遮阳的茶棚。
可还是不够。
哪怕有不少伙计帮忙接待,作为家主的苏幕遮,依旧忙得脚不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