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拉拢人心,将两郡的郡守留任还是选派重臣、震慑两郡宵小,这是韩王一直犹疑不决的问题。往更深层说,这涉及到韩王当初的允诺。在中大夫颜恩跳下城头自尽的时候,韩王许诺只要大梁守军投降,所有人职位不变。千百石以下的官员好安排,韩王有信心,经过层层的“上岗培训”后,他们可以胜任韩国的要求。唯有千石以上的官员难以安排,用了,怕他们对魏国不死心,给自己捣乱。将他们闲职,又会浪费这批人才。毕竟除了少数依靠祖上的荫功尸位素餐的,还是有不少人是有才能的!
最终还是李斯直言进谏,说服韩王重用魏国降臣。所以,在五国使者抵达新郑的第七日,韩王又下令,宣布了东郡、砀郡郡守的职位。原魏国上大夫段干崇出人意料的接任了东郡太守,而砀郡郡守一职则是由“死而复生”的原郎中令卫庆接任。这让五国使者大惊失色,在钦佩韩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同时,也暗中张罗也许可以策反两人,给韩国填填堵。
在夸兵于五国使者,让五国使者彻底见识了韩国的厉害后,韩王终于在七月下旬接见了五国使者。在此之前,借助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的口,五国使者已经得知,韩王邀请自己前来的目的,那就是各国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天下各国就此休战,以结束这场乱世。为了达成一致的意见,韩王甚至邀请周天子和魏侯派遣了使者也来参加这次的会盟。所有人都知道,魏国和周天子是来走个过场的。只要秦、赵、楚、齐、燕五国同意了韩王的提议,魏国和周天子想要反对也没有作用!
燕国对于韩国的提议自然是百分百的赞成。这些年,东胡的活动越来越猖狂。已经从秦开北征大败中恢复了元气的东胡经常南下滋事。燕国早就想教训东胡了,如今天下可以休兵止战,燕国正好可以集中大军北上教训东胡。加上燕国公主乃是韩王后,韩国声势一时无两,帮亲不帮理的燕国自然乐意卖个人情。
秦国也是双手赞成,虽然秦国上下都知道,韩国是想要借此来稳固在河东、河内、东郡、砀郡的统治。从理智上说,秦国应该集中大军,联合山东五国或者说四国攻打韩国,但秦国实在是有心无力。损失了将近二十万大军的秦国这次是真的元气大伤,加上咄咄逼人的宗贵,秦王理智地选择了休养生息,不再不自量力地去插手中原的战事。
楚国也没有反对,原因就在于楚国已经从魏国、齐国手里夺回了失地,再往北开疆扩土的话会越发困难。为了应付接下来韩国或者齐国的威胁,楚国也想整顿下国内。白起水淹郢都,让楚国损失的数十万大军的元气是不会那么轻易补回来的。何况,楚国也很清楚,所谓的议和不过是一张纸而已,等恢复了元气,谁都可以撕破。既然韩国已经表示不会和楚国为难,楚国乐于接受眼下的局面。
唯一对此有异议的是齐国和赵国。但极为宠溺长安君的赵太后明确表示,韩国这次帮助赵国渡过危难,赵国决不能背信弃义,与韩国为难!赵国这次可以保住原有的土地,甚至还增加两百里的土地,已经是天大的幸事!再发动战事就是穷兵黩武了!如上卿蔺相如者对此也只能是呼之奈何了!加上赵王确实年幼,主少国疑之下,只能听从了赵太后的决议。
齐国则是真正有野心的,在齐国的计划中,最需要吞并魏国的是齐国!结果却是突然被韩国接了胡!只是,面对纷纷服软的秦、赵、楚、燕四国,以及对韩王提议赞美不绝的周天子和魏国使者,齐国使者只能强颜欢笑,接受了这个看似皆大欢喜的提议。
于是在公元前268年的七月二十八日,韩、秦、赵、齐、楚、燕、魏、周八国在新郑郊外会盟,定下了著名的新郑协议。协议规定,各国以目前疆界作为分界线,绝不向协议签订国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动进攻,如有违背,天下共伐之。亦不能因为占据河流的上游就擅自截取,妨碍下方国家的水利灌溉。各国各自开放商埠,要按照本国商队同等的待遇给予其他国家的商队。
协议简单异常,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不过是缓兵之计。因为协议根本没有规定,有效期是多久!这些年各国的损失都很大,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不如趁着这次议和,各自扩充实力,将内部的隐患消除掉,应对下一轮的纷争!
第三章 迁都?
“迁都?”韩王面带疑惑地望着眼前的张平、范睢二人。
进入八月后,天下完全平静下来。韩国正紧锣密鼓地筹划着河东、河内、东郡、砀郡的变法事宜,忙得不可开交。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却在此时联合上书,奏请韩王迁都洛阳。
“这新郑城好好的,两位爱卿怎么突然想着要迁都?”韩王饶有兴趣的问道。
张平、范睢二人对视一眼,最终还是张平开口说道:“王上,当初我们韩国迁都宜阳和阳翟一方面是为了避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灭郑,为了在中原扩张势力。及郑国既灭,又迁都新郑则是为了称霸中原甚至一统天下。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如今,王上英明,韩国已然是中原霸主,亦为当今第一强国。中原既定,王上欲要一统天下,当北与燕赵争锋,西与秦国抗衡,东与齐国争霸,南与楚国角力。王上以为如何?”
韩王微笑点头,韩国如今立足中原,走的就是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路子。虽然尚未确定往哪个方向开疆扩土,但总免不了一番大战。张平所说句句属实,除了一句!韩国迁都新郑并不是为了称霸中原,更多的还是为了躲避秦国,同时防止郑国像中山国一样死灰复燃。只是这个策略在后世看来不见得多么聪明,中原本来就是四战之地,将有限的国力和魏、楚两国周旋,韩国申不害变法的一点点成效也耗之一空。韩国当时真正需要做的其实是往南发展。只不过,韩王自然不会点破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