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又命四个使者分别传信给董斟四人,信中大意是:南中四郡偏远贫瘠税赋不丰,蛮人彪悍不服管教,故而朝中无人愿为四郡太守。董洞主若能助朝廷平定其余三寇并按时缴纳税贡,我愿保举洞主为四郡之主……另外三封信的内容也大致相同,不过换个称呼而已。
董斟一收到信就想起徐庶之前有言:刘璋或许不会发兵。如今刘璋果然不派兵来,董斟顿感徐庶有先见之明,便将信件交给南烨等人参详。徐庶似乎早料到刘璋有今日之计,哈哈一笑嘱咐众人分头行事。又将信件交给南烨来劝降王伉、吕凯二将。
南烨见二将沉吟不语便道:“我等已然决定归顺刘益州,待平定三寇之后,我等便是四郡之主。你等此时降我与降刘益州无异,不必背负不忠之名。待事成之后我还保举你等为一郡太守、功曹可好?”
王伉虽是太守却是武将出身,肠子比较直,还没看出信中有诈,正在消化信中的内容和南烨所言。吕凯却看出这是刘璋驱虎吞狼之计,可是他却不知该不该告诉眼前的王华。这几日王华对他们二人也算礼贤下士照顾有佳,吕凯觉得自己不说出来有些对不起王华几次三番的好言相邀,可是说出来又怕坏了主公刘璋的计策。
吕凯脑子里转了几转,觉得即便王华、董斟不中计,另外三人也会中计。再看王伉的表情有些意动,于是直言道:“王将军莫要高兴太早!此乃刘季玉驱虎吞狼之计。我看董洞主平定三寇之后,非但得不到四郡,还要面对刘季玉大军。我等就算归顺了将军,也坐不上太守之位。我在此奉劝将军一句,还是交还郡县退回洞寨为好。我与太守念在将军与董洞主没有杀伤士卒、百姓的份上可以在刘季玉面前美言几句,不再追究叛乱之事。若将军愿弃暗投明助我等讨伐三寇,说不定还能将功补过,讨个一官半职。”
第673章 南烨祝融统南中 马超兴兵报父仇(10)
南烨没想到自己前来劝降,反被吕凯所劝,忍不住哈哈大笑。王伉在一旁听吕凯说完脸色却变了数变,若非吕凯提醒是信中是计,他差点就降了南烨。因为南烨一旦投降了刘璋,那他投降南烨就不算背主求荣,还是在刘璋麾下效力,既不用背负不忠之名,也不用担心刘璋报复,还能保全自己性命。可此时一听吕凯说信中有诈,王伉怎能不惊出一身冷汗。
吕凯见南烨大笑不止,忍不住皱眉道:“王将军因何发笑?”
南烨止住笑道:“我笑刘季玉和你吕季平太也小看天下英雄。我又岂能不知信中有诈?”
吕凯奇道:“王将军既然明知是计,那刚刚又为何……”
南烨微笑道:“我只是出言相试而已。不瞒你二人,我已然命麾下将此信内容传抄千百份,通传永昌各郡县,并声明归顺刘季玉,换上了刘字帅旗。如此一来,待我平定三寇之后,刘季玉能奈我何?”
王伉听南烨说完还没反应过来他这么做有什么用。吕凯却是大吃一惊,暗道这王华果然不是泛泛之辈。若是寻常反叛得到这封密信又有心归顺刘璋,绝对不会选择此时将信件内容公开。因为一旦现在表明归顺刘璋,定然被另外三名反叛忌惮敌视加以防范。“聪明”的做法是隐瞒信件,趁另外三人不备发动偷袭或是暗中挑拨另外三人关系。
可是一旦选择隐瞒了信件,就算董斟、王华最后平定了三寇,世人也会以为是叛军内乱与刘璋无关,那样一来刘璋就可以发兵来攻坐收渔翁之利。但是王华选择公开信件的结果又不一样,虽说表面上会被另外三名反叛敌视,可一旦真的打着刘璋旗号统一了四郡,刘璋再来攻打董斟就有失仁义,需要掂量一番。
吕凯虽意识到南烨之计有些效果,可他还是不认为南烨可以斗得过刘璋,反驳道:“兵者诡道也!刘季玉若顾及仁义二字,或许王将军之计有用,真可得四郡之地。但若是刘季玉不顾大义强行来攻,并扬言信件是将军伪造,将军又当如何?”
南烨笑道:“刘季玉不顾仁义,天下却还有仁义之人。假如刘季玉不守信义,我率四郡之地投靠交州光华国师不算过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