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26日,在瀛洲军队入关不到一周的时候,明帝国海军就从淞沪军港拔锚,开始北上。

舰队的将士士气高昂,誓要报两年前那一箭之仇。

27日凌晨,明帝国海军大编队航行到距离济州岛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明军的计划是炮击济州岛上的瀛洲海军要塞,制造一种大军压境的势态,迫使瀛洲舰队出击,不给瀛洲人将两只舰队汇合的时间。

按照明军的计划,再有几个小时就能抵达炮击阵位,可以用舰上的巨炮宣泄一下之前因为英国亚洲舰队的施压而无处宣泄的怒火了。

就在这时候,担任值班的战姬忽然报告,有异常魔导波动正在靠近舰队。

当值的舰队参谋立刻下令开启探照灯,搜寻海面。

同时,参谋还下令叫醒舰队司令,和负责“压阵”的神姬大人。

直到1933年,人类在海战方面运用的魔导技术乏善可陈,基本停留在将陆地上用的那一套照搬到海上来的层面。

列强也曾经尝试过开发海战用的魔导装甲,但全部以失败告终。

列强的军事武器专家们在海战装甲开发上,不得不面对一个仿佛魔咒一般的问题:“专用的海战装甲,比起利用舰船运载的陆战装甲来,优势在哪儿?”

在陆地上战姬们引以为傲的机动能力,在海上就不顶用了,使用常规动力的驱逐舰和快艇跑得和海战用魔导装甲一样快,在抗浪性方面则更胜一筹。如果要增加海战用魔导装甲的抗浪性,以提高航行的安全和射击时的稳定性,就势必要增加海战魔导装甲的体积,而那样又会造成驾驶装甲的战姬的精神力的浪费。

那么,为什么不用船搭载陆战用的装甲进行战斗呢?

此其一。

其二,战姬们拥有的火力,在陆地上也许摧枯拉朽,但在海上,面对重巡以上的主力舰只厚重的装甲,战姬们的火力的作用性就显著降低。

所以,在人类海战进入蒸汽动力铁甲时代后,战姬在海战中的作用就渐渐边缘化。而到了现在,战姬在海战中的作用基本有三:第一,攻击逼近主力舰施放鱼雷的驱逐舰和鱼雷艇;第二,抵抗敌方飞行战姬的突击,尤其是在地方战姬降落到舰上的时候,负责清理她们;第三,使用专用的防护魔导设备,形成护盾保护战舰的关键部位,同时参加战舰的损管行动。

正因为如此,当舰上值班的战姬发现有魔导波动逼近舰队,那一般说明敌人的战舰就在附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