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凌听到这些,脸色微变,心中却不得不承认范雎的眼光奇准,缓缓点点头,因为历史上早有证实,暴秦暴秦,并非指秦始皇这个人如何残暴无德、穷凶极恶、荒淫无耻,恰恰相反,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完成了几乎历史寻不出第二人能完成的大功业,尽管秦国的版图不是最大,但是没有秦国的统一,确定了这种疆域轮廓,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后世更不可能有大汉、大隋、大唐、大明、大清的宏伟版图。
一切都是从秦国疆域基础上,继续开拓的,没有秦始皇,六国统一,万分艰难,数十年中,秦王嬴政,兢兢业业,所有朝廷大事,都事必躬亲,每日批阅竹简成堆,数百斤重,修建万里长城、各种河道、川路等等,对于后世有相当大的作用。
可秦国却统一十五年,就轰然倒塌,强秦被瓜分,蒙上一个暴秦的形象,被儒家人唾骂千古,秦始皇也成为暴君的形象。
其实,都是商鞅变法中,过分重视了酷法,几乎断绝了人性和道德标准,导致酷吏遍地,各郡县地方大小官吏,几乎都是暴躁的军方杀人如麻的将士,让一群粗犷且狠辣、暴戾的军吏,来官吏地方政务,于是苛政猛于虎狼,剥削百姓,许多税收,并非被秦始皇私吞挥霍了,很多税收其实并未送上去,都被军吏们从中贪污使用了,却让暴秦的形象,深入人心,最终造成了陈胜吴广大起义。
如果,秦国刑罚没有那么表态的严厉,壮夫赶工期逾越几天,责罚并不严重,陈胜、吴广等人,还会因为担心被杀头,而中途造反吗?
秦国统一之后,没有及时扭转律法和政法,无法适应大一统下的社会秩序,这是秦亡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范卿之言,让寡人豁然开朗,不愧为魏国名士啊!”
范雎尴尬道:“君上过赞了,其实微臣在魏国,默默无名,一直郁郁不得,要不是上一次因公差出使,来到燕国,恰逢君上求贤令,在国士馆驿召见六国士子,瞻仰君上风采,目睹求贤之心,恐怕微臣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报效机会。”
辰凌微微一笑,这一切都是他暗中主导,自然不必多说了,当下又问道:“范卿觉得,乐毅丞相,比之商鞅、管仲如何?可有缺失之处?”
范雎微一犹豫,察言观色,见燕王的神态,似乎并非猜忌乐毅,也不是在考验他的嫉妒之心,这才松一口气,毕竟暗中议论当朝重臣权贵,可是一大忌,而范雎他,恰恰最擅长权谋之术,考察人心,揣摩圣意,观察入微,心计颇高。
半晌,范雎面色凝重,生怕说错惹来君王猜忌,缓缓开口道:“乐毅丞相,的确是一位乾坤大才,睿智、果断,有一定政治手腕,推行如此发杂的变革,却能有条不紊,协调各部门运作,法令下达,无比通畅,上下莫不听令调度,这种治国之才,比先贤管仲,伯仲之间,有辅佐英主称霸诸侯之能;如果比之商鞅,或许不如后者的铁血风范,极法之理,意志秉性,但是却多出几分近人情、忠孝、和善之情,并非完全冷血之人,与对比商君,可谓各有千秋吧!”
“要说到缺失之处,或许是大才者的一种通病,胸有大志者,眼光往往粗疏,看待朝政内斗、官场倾轧等事,往往只拘泥宏观,正道得失,不注意细节,忽略权力场中,情感人生的纠缠,会对大政造成的左右和影响,有时即使知道了,也会不屑一顾,不做深思,这也是多少大才,因为不懂变通莫名其妙被逐出朝廷庙堂,容易倒台;而多少庸才也是莫名其妙常居高位,稳如泰山,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这才大才者,长于国政却短于人事,倘若没有明君毫无猜忌、鼎立扶持,就定然会下场凄惨,大事难成。”
第0664章 君臣密谈定谋计
辰凌陷入沉思,颇有感触,轻轻一叹道:“范卿所言,颇有道理,寡人非常信赖乐毅、剧辛等,皆是肱股之臣,国家栋梁,不过,往往这等大才,倒是的确不善人情世故,因此能干大事,却往往也容易被猜忌,如果不遇明主,很难成就大事。”
范雎见燕王领悟这层道理,心中暗喜,知道自己遇到一位睿智的英主,这样自己精通权谋之术,才有用武之地,他又开口道:“君上可知吴起当年为何离魏去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