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渠清泽回到登州,暗地里使用手段,这算是阴谋,苏天成在盖州使用一些手段,光明正大的向朝廷提出来要求,这是阳谋,必须要阳谋和阴谋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的取得这一次交锋的胜利,表面和平的解决这个大问题。
朱由检的这一次举措,令苏天成再次警醒,他需要认真思考了,真的到了翻脸的那一天,会有多少人跟随在自己的身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加上心腹的力量也是不足的,只有团结大部分有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掌控天下,当然,苏天成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不会刻意去团结那些所谓的士大夫,他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商贾的身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能够掌控局面的,还是不久之后将诞生的大商贾。
至于说商贾方面,苏天成是最为放心的,这也是朱由检的弱点,士大夫的弱点,士农工商,商贾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朱由检不会改变这样的认识。士大夫也不会改变这样的认识,这就将商贾排斥在能够笼络的圈子之外了,这恰恰是苏天成的优势。
其次就是农民,不管怎么说,大明王朝还有很多年都是农业社会,商贸只可能在某些发展快的地方兴旺起来,支撑大明王朝的还是农民,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规律。让苏天成清醒的认识到,农民稳住了。江山就稳住了,若是到了农民都造反的程度,那就出现了大问题,这个王朝多半要覆灭了,所以说,苏天成会关注农民的利益。将其作为最大的政务来对待,至少让农民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穷困潦倒。
最后才是官吏的问题,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官府必须依靠官吏,官吏的能力是要强于一般人的,要能够很好的署理政务,不过官吏的事情,也有容易得到部分,那就是官吏不会过于的关心王朝更迭的问题,所谓不会过于的关心,也就是说,有他们施展的空间,自身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官吏就不会大闹特闹,相反会在很短时间之内,改变以前的看法,为新的王朝服务,历史发展的规律,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苏天成开始行动了,在保证大局的情况下,开始行动了。
驻扎在盖州的江宁营,全部停止了行动,辽东也处于对峙之中,唯一警戒的是大同边军,苏天成专门给秦良玉写信了,也叮嘱身在大同的祖大寿和刘基,要严密监视草原的情况,做好一切的防御,草原出现波动不要紧,但绝不能够威胁到大明的边关,借不能够影响到征伐后金鞑子的大局。
海州和辽东方向的进攻停止了,大军处于防御的状态,至于说什么时候开始进攻,谁也不知道,苏天成开始亲自关注招募军士的事宜了,开始和洪承畴一起,挑选投降的汉军,严酷的训练这些汉军,同时也关注登州等地的一切事宜。
苏天成给朝廷写了一封奏折,大意是恳请朝廷增兵,江宁营在剿灭后金鞑子的战斗之中,损失也是不小的,急需补充兵力,如今后金鞑子加强了对海州方向的防御,进攻的难度更大了,当然,奏折里面,也考虑了朝廷的困难,没有要求朝廷派更多的军队前来,只是指出了张凤翼带领的大军,即将撤出朝鲜的平壤,这一部分的大军,是否能派来支援江宁营,是否能够听从统一的调遣。
这封奏折,就有些要挟的味道了,朝廷和皇上都清楚,目前的大明,除开苏天成,恐怕没有人能够指挥规模如此宏大的战役,海州和辽东方向,包括草原,都不能够出现问题,否则以前的所有努力,都会白费了。
这样的一封奏折,也是苏天成反击的开始,表明了苏天成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了,苏天成不会继续的退缩了。
苏天成的奏折是送往朝廷的,并没有直接奏报皇上,这也是将事情公开化了。
杨嗣昌皱着眉头,看完了奏折,内心波浪起伏,他知道问题开始暴露了,内阁商议的事情,邸报都是寄给了苏天成,皇上决定张凤翼率领的三万大军,驻扎在登州的事宜,苏天成是清楚的,以前苏天成都是顾全大局,从来不与朝廷发生什么争执,可这一次,事情做得过分了,苏天成开始反抗了。
杨嗣昌恍如感觉到,其实苏天成可能早就有了反抗的心思了,皇上下旨要求苏天成五月份就开始征伐后金鞑子,苏天成推迟到了八月份,之后所有的作战部署,都没有及时的禀报朝廷,而且还要求在征伐后金鞑子的战役过程中,登州、辽东和大同等地的官吏调动,全部都要经过督师府,否则不能够动人,这其实表现的非常的明显了。
一旦苏天成开始反抗朝廷,引发的波澜是巨大的,杨嗣昌太清楚了,苏天成有着不一般的能力,比后金的皇太极更加的危险。
为什么苏天成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而且动作如此的迅猛,没有给朝廷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