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统制放心,这里有河流经过,不但够人喝了,就是马和橐驼也能吃饱喝足!”王衡笑笑说道,半个月了,大军一进沙漠就对用水做出了严格限制,从上到下供应的饮水都一视同仁,当然也包括最高首长赵仁,供应的水喝都不够,更不用说洗脸了。

“呵呵,我坐下病了,看着这脸盆里的水,先想到的不是洗脸,而是想把水喝喽!”赵仁舔舔嘴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

“我已经命人泡好了茶,准备了饭食,都统制今天就好好享用吧,这些日子您辛苦了!”王衡心头一热,这段日子大家往往都是夜宿前朝留下的古塞长垣,废弃城堡关卡,甚至是荒原沙岭,每日面临的都是无垠的黄沙、遥远的征途和难耐的饥渴。为了更多的携带弹药,他们的补给都是王爷发明的压缩干粮,那种味道王衡早在京城之中就品尝过了,而能找到的水往往多是苦涩的咸水,就这也是有限,不是每次都人人能喝的上,往往是前边的人喝了,后边的人只能等到下一个饮水点。

“王衡,你现在到学会客气了,想当年在北府受训的时候咱们都是在一口锅里吃饭的,咱们都是兄弟,客套什么,待会把赵勇、赵忠他们几个都找来,咱们一起吃,大家都馋坏了,王爷发明的那个东西填饱肚子还行,常吃真让人受不了!”赵仁摇头苦笑着说道。

“呵呵,想想那时候觉得就像昨天,每天跟着王爷训练,弄不好还要挨罚,那时候觉得很苦,可现在回想却是咱们渡过的最快乐的时光……不知道王爷现在怎么样了,他手里只有一半的人马,却要面对察哥十万大军,我还真有点担心!”王衡看看赵仁说道。

“不用担心,王爷非比常人,不会有事的,我已经派人出去联络,很快就能知道王爷那边的消息了!”赵仁拍拍王衡的肩膀安慰道,其实他的心中所想和王衡是一样,身为王爷的副手,他更加明白与察哥大军周旋,其凶险要比横穿千里大漠还要凶险,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板井驿距夏州城只有四十里,七里坪不过二十里,第二天,全军在此休整一天,赵仁亲往夏州侦察,夏州虽然环境日益恶化,但是相比几十里外的茫茫沙海,这里还是天堂,滚滚的无定河滋润着这片土地,汉唐故渠依在,阡陌纵横,只是从太宗决定毁城移民的那天起,二十万百姓南迁,这里便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宣告了它的败落。

傍晚,赵仁终于来到了夏州城下,看到了这座白色的雄城,作为都城它存在了二十五年,到它的毁灭则过了五百年,如今残阳西斜、大漠落日,万道霞光染红了暗灰色的天际,千里黄沙折射出夕阳血色的面容,肆虐的狂风无忌地穿行于白城子里那些残垣断壁中,就像当年屠戮长安的那些匈奴铁骑发出桀骜不驯的长笑,震撼着眼前的毛乌素沙海,可是他们的到来,将把这里又变成血火的战场,大宋帝国的军队将再次踏上高耸的城头!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夏州城

统万城它那屹立沙滩上的皇城雄姿,坚如磐石的白色墙体,林立的马面,高耸的角楼,独特的“祟台秘室”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清晰地勾引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林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厦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

城池由东向西依此为外廊城、东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近四千步,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周长都在二千步以上,俗称头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依地形成西北高,东南低,高出无定河水面十余丈,皆是夯土筑成,因迁就地势和为包容最大的面积,颇不规则,外廓城逼临无定河北岸台原边缘,城墙高厚雄伟,无疑是出于尽量占据有利地势以巩固城市防御的军事考虑。

东内城和西内城组合成一个大型内城,这个大型内城实乃赫连勃勃营建的都城——统万城,此后,夏州城增筑一重外廓城,形成三重城圈,标识着夏州城区的不同功能区,西城(皇城)乃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及其宗室的居所、处理朝政之地,以及中央官署所在地;东城(外城)是普通居民区、商业区、手工业作坊分布地,以及军人营地。

北魏太和十一年至隋唐时期始称作夏州城,夏州城的城市功能区格局基本不变。西城先后成为夏州总管府、夏州都督府、宁朔大使府、夏州节度使司等高级军政机关,以及夏州、化政郡、朔方郡诸衙署的驻在地,还有若干公共设施,诸如仓库、钟楼、鼓楼等分布于此城内。东城则是岩绿、朔方等县级衙署所在地,平民、商贾、旅客、军兵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分布区。外廓城内成为军队营区、牲畜圈栏、手工业作坊、公共活动的场所。

但此时的夏州城雄风不再,却像进入了暮年的耄耋垂老,城中残留的宫殿都变成了危房,城中只有几百户人家,其余皆为驻军和各司衙门。这虽然与宋朝废城移民和历史上的大地震有关,可也与夏国的传统和习俗密闭可分。唐朝安史之乱后,丧失了关陇西部的疆域,陇右道和关内道之西部均属于吐蕃王国。而唐末吐蕃王国衰弱,其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家,各有首领,处于分裂状态,这时已经进入陇右、关内的党项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习俗上都与吐蕃极其接近。

由此造成的深刻变化是,唐朝以来的州、县、乡、里的行政制度全面退化为部落制,而其风俗‘多有世仇,不相往来,遇有战斗,则同恶相济,传箭相率,其从如流;而无魁首统摄,并皆散漫山川,居常不以为患’,因此导致仅有少量汉人居城内,蕃族生活在野外的情况。

李继迁叛宋后,有意识的发展这种状态,在宋太宗淳化五年就徙绥州民于平夏,咸平六年,又将银、夏两州富户西迁,丁壮徙于河外,集人力、财力于兴、灵地区,以充实王畿之地,结果是汉制在西夏名存实亡,蕃制充分发展起来。由此出现夏国之地,居民散居沙漠山野之间,无城郭之固的现象,不过几十年,以致出现四年宋军伐夏时‘沿途所经,并无一县,夏州城中居民仅数十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