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是……”赵柽慌忙摆手道。

“那就好,王爷容我准备一下,一刻钟后,我们出发!”不等赵柽说完,折美鸾起身就走,根本不留给他们解说的机会,偏厅中留下苦笑的赵柽和愤怒的赵信面面相觑。

……

近卫营经过整编集训后,人员素质和战斗力又有了提高,一声令下,全营迅速收拾行装集合待命,当折美鸾带着一队亲兵赶到,他们已经出城做好出发的准备。

折可求接到妹妹的请求,自然是全力支持,从家兵中挑选出五十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老兵随行,折美鸾也只带了四名随侍的丫鬟,别看这几个女的,也各个能骑擅射,不是吃素的。领路的事情当然不用她这个大小姐操心,早有安排好的一小队家兵头前带路,其余的人护在她身边。

赵柽是头一次指挥这么大规模的会战,自然小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后来人,赵柽比谁都明白,战争有时就是拼后勤。宋军对西夏的战争中,大都败在后勤上,夏军利用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抄其后路,断其粮道,导致粮草供应不及,只能撤兵,结果被夏军掩杀,损失惨重。

宋政府也知道这个问题,旷日持久的宋夏战争早已变成了一场双方比拼后勤补给的竞赛,谁能保证前线军队的粮食供应,谁就能在对峙中赢得主动;谁破坏了对方的后勤补给,谁就能在冲突中占得先机。

早在宋咸平年间,因麟、府屯有重兵,但受大河阻隔,为了方便粮饷运输和军队、居民往来,宋廷特遣郑文宝在府州、定羌军经度修起黄河浮桥。庆历之初,在夏军的猛烈攻势下,麟、府二州濒临绝境,供应更加困难,宋廷因此遂有放弃二州之议。在一些有识之士坚决抵制下,才决定主张加强麟、府州的防御,认为如果失去它,北宋在陕北的晋宁军以及鄜延路将受到威胁,宋河东路也不得安宁,导致夏人“泛舟践冰,终岁常忧寇至,沿河内郡尽为边戍”的严重局面。

而丰州失陷后,嘉祐七年,宋政府以府州萝泊川掌地复建为州。到崇宁年间,户不过一百五十三,人口四百一十一,下不设县,只有永安,保宁二砦,所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无力供应上万人马的吃喝,所以如何保障供应成了头等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百五十七章 保障有力

二战中隆美尔兵败北非,在输掉整场战争后,他说过几句话:“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弹药储备,这是一支军队能够坚持紧张战斗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事实上,在战斗开始之前,双方的军需官们就已经在打仗,并在决定着战斗结局了。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没有灌满了油料的车辆随行,无论枪炮或弹药都起不了多大作用。保养修理工作也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敌人相等”。

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进行的冷兵器战争中,军队的后勤实际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将领考虑的后勤其概念非常狭隘。军队提供给士兵的,除军饷外就是每天的食物,被服、防具、武器。在补给比例中,草料占大头,食物占小头,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记,士兵的装备都需要自己保养和携带。在本国或盟国领土行动,还可以派军需官打前站,组织城镇货源,筹集粮草。(其实这才是“粮草先行”的实际意义,而非让粮草部队先出发,当时没有粮草部队这回事)个别情况下,如果军队反复使用同一行军路线,也可以常设兵站,筹办士兵所需的物品,安排宿营地。

古时的人们还没有保障军队在敌国领土作战的后勤制度,无论是兽类军团还是仁义之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都是让军队沿路掠夺,历史证明这种方式还是非常可靠的。不过,当时的人们缺乏后世的管理理论和机构,无法把抢劫变成一种有组织的盘剥,但是如果军队的人数超过该地承受能力,破坏力将不亚于放了颗原子弹。

随着战争规模的增大,军队规模也相应的增大,这给原始后勤模式带来的压力是灾难性的,如果指挥官不能解决吃饭问题,那么就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军需仓库开始出现,虽然与现代供给系统还只是小儿科,但仍然是很大的进步,不过这个时期的仓库只是一种针对战争的临时措施,战争开始后采购物资,战争结束后物资就地卖掉,避免浪费资金和人力。

军需储备分为两种一种用于保障国土的防御,即在边境城镇和保垒为守军储备半年到两个月的给养物资,抗击敌人的围攻。另一种用来保障边境以外战事的需要。不过还没有专业的后勤部队,在从仓库向军营运送给养方面,还是就地征用车辆和船,没有其他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