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这就得经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找到规律,信管的长短要根据射程而定!”赵柽笑过说道,这种‘二次点火’的开花弹,就是在铸铁弹体上开个小孔,用木质‘信管’塞住,在信管内装上缓燃火药来引爆弹体内的炸药,所以这个不容易找出规律。

最后一众人乘车来到庄子十多里外的靶场看了次炮队的射击汇报表演,从火炮进入阵地到火炮展开,装弹,点火射击,收炮,撤离阵地……赵柽看的很仔细,经过半年的训练他们的动作规范,随着口令有条不紊的操作火炮,炮队已经初具雏形,和他的队伍一样缺少的是实战。

可就是这么一场演练,还是让许多人感到震撼,浓重的硝烟,巨大的爆炸声,化作齑粉的大石,轰然倒塌的土墙,被弹片剃成光头的大树,深可及尺的弹坑都让他们目瞪口呆,尤其是头一次看到火器威力的何去非。这种大威力的火器足以改变战场的局面,改变他对战争模式长久的认识。而赵柽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要自己的老师明白火器的威力,让他的思想发生改变,使他从过去冷兵器战争时代一步迈入火器时代。

“王爷,看来我真的老了,跟不上您的脚步,可笑我还在教导您,真是愧为人师!”回府的路上,久久未语的何去非忽然苦笑道。

“老师,武器再好也要靠人,依靠这些利器也许我们能赢得一场战斗,但一场战争的胜利不是光靠几门火炮就能做到的,其中的奥妙您比我懂得多,看得准,我此时更需要您的帮助!”赵柽真诚地说道。

“何翊善,王爷说的对,这些年我是看着王爷长大的,虽然他做事有时不合常理,甚至不择手段,可我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我们大宋,为了来日奋起一击,拯救我们大宋于水火!”黄经臣也说道,可何去非却没有搭讪,陷入了沉思。

“嗯,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我何去非也勉强算一读过圣贤书之人,蒙王爷不弃拜为师傅,有生之年必追随王爷左右,效犬马之劳!”马车回到了庄子,快要驶进王府时,何去非对赵柽施了一礼说道。

“谢恩师!”赵柽握住何去非的手道,心中也松了口气,这老头终于心甘情愿的上了自己的贼船。

第四十九章 日日不得闲

第二天,赵柽依然在工坊中呆了一天,这里边有一个负责‘开发’新产品的小组,集中了工坊中的能工巧匠,他们根据王爷的指示,开发出了能发射高威力子弹的长枪管狙击枪,需要王爷的验收,另外一种利器的制造遇到了瓶颈,也需要王爷的亲自指点。

赵柽围着屋子中间的大家伙转了几圈,挥手吩咐几个工匠将它分解成一个个零件,看着工匠们费力的样子,他嘴里发苦,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真是一点不假,这说是机枪,大小和重量都赶上后世的山炮了。

赵柽也知道开发机枪的困难,但是在冷兵器的战场上动辄几万人的混战,火枪的威力虽大,但是射击密度终究有限,而且他的射程与现在强力弓弩相比并不占多少优势。如果是骑兵冲锋,几百米的距离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如果对方不惧伤亡,冲到跟前肉搏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骑兵这东西在二战中还在使用,只是后来装甲武器的大规范使用后,它才退出现役的。

以骑兵冲刺的速度,他的火炮顶多打出两轮齐射,敌人就到跟前了,所以炮兵在火炮使用的初期反而是诸兵种伤亡率最高的兵种。这就需要一种火力密度大,威力大能压住骑兵大规模冲锋的武器,而机枪就是首选。可现在是什么世道,就算他能造出‘马克沁’也造不出相匹配的子弹,他只能现实点,选中了手摇机关枪,这玩意虽说个头大点,样式老点,射击时用的人多点,可努把力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加特林’手摇机关枪是美国人加特林发明的,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退出机枪。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六发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二百至四百发的射速,与左轮手枪的发射原理相似。

因为赵柽造的子弹是弹壳边缘发火式弹药,他选用了加特林改进后的弹膛与枪管合二为一的锥形枪膛,枪管后部直径更大,使得弹丸进入枪管更加容易。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具有能连发射击,火力猛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重量大、机动性差等缺点,所以不得不像大炮一样用马拖拉,四五个人配合着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