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氏有三个出处,第一个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君主给周文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第二个也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周朝时期王子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个儿子(一说为孙)叫“狐”,王子狐的后代就以狐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第三个还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狐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狐氏发达在晋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的大女儿生一子就是晋文公重耳,重耳放逐在外十九年间,狐突教子辅佐重耳忠贞不二,被逼而死。
重耳功成业就后,为怀念忠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阳、却波之间的马鞍山下,重整坟茔,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誉为三晋名臣。晋国中军车骑将军狐毛,晋国上军之佐狐偃,其它还有狐射姑、狐溱、狐卷子等,由此可见当时兴盛到了什么地步。可以说狐氏一度的是晋国第一世族!可凡事就是这样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前张显,众必非之,枪打早飞的鸟,炮轰当头的卒,出头的橼子总是先烂。郑国第一个和周王室叫板,结果郑庄公后,郑国也就不行了,战国时魏国第一个变法,后来也不过是成了它国借鉴的对象。
狐氏这样的强势,自然不得人喜,最后没落也就成了必然,他们四处分分合合,想要再起的机会,现在分成了多家,有赵狐、魏狐、韩狐、秦狐等等。就目前来说,魏国狐族虽然嫁了个美女到魏宫,可也是于族无益,魏王没有一点要用狐族人当高官的意思,赵狐也是如此,虽然有点兵力,可是却是在句注山下,不入赵国邯郸朝堂。按理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赵国勾勾手指,那狐氏一族还不巴巴的过来,可是却不!从狐氏给发配到句注山下,日子过的那叫一个人不如狗。从前的贵族要牧羊,虽说吃肉,却要付出血的代价,一个不小心,就会给戎胡人抢得个一干二净。每年,都会为怎么样过冬而伤透脑筋!特别是族中的老人,天寒地冻,这苦日子是过得没有边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狐氏带出了一支和戎胡人一样的骑兵,他们骑着快马,来去如风,有的时候抢戎胡人,有的时候装成戎胡人抢赵人,当然那都是过不下去的情况下。在如此情况,他们训练了一支由狐族子弟为领导的子弟兵,想也是知道,他们怎么可能会给赵国真正的去卖命!只有赵国对不起他们,焉有他们不对不起赵国的。没事的时候,又要征税又要交赋,现在有战事,要他们出兵帮忙,凭什么呀!
事实上现在的狐氏已经成了一个半部族的游牧民族,只要赵国逼得狠了,东西一收,当戎人去,你奈我何,还能真的追到草原里面去吗?所以说么,有兵的是大爷,有了兵,想怎么样都可以,句注山的狐族兵就是狐族的本钱!有了这本钱,狐族兵是听调不听宣,你来发饷给粮,那没有问题,你要安插军将,那是不可能的,想要拉着这支军队去打那些硬骨头的硬仗,更是不可能!古战争伤亡极大,一场战打下来,死一半也是可能的!
“关于句注山的大军,我也听父侯说过,但那些人蛮得很,不开化,先前在那里落户的狐氏一族只怕已经成了野蛮人,想要请动他们出兵,怕是难上加难,我大赵也不是真的缺少战马,往多了说十万、八万不可能,但一时应急,我们还是可以拉出三万多匹的!”公子范的口气很大。他说的是战马而不是马,战马是要进行训练的。赵国训马水平一般,但是也够了,事实上,从民间招一下子也就有了,赵国会骑马的多了去。苏慢摇头,公子范也许知道一点打仗的事,但对于细节还是不知道的,他道:“前将军,不是这样说的,一支骑兵,先要有战马,这是一回事,但还要有会骑马的兵,这也不难,难的是这些兵要会打仗,骑上马是一回事,一个人打和一群人打仗可就是两回事了,骑兵一定要进行训练,而北秦兵更有强弓硬弩,不是我们匆匆成立的一支骑兵就可以对抗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当向和戎胡人对抗有经验的句注山赵军请教,不然我们的战事没有成算!”
公子范吃惊的说道:“父侯手里还有大兵无数,我们还有橹盾之物,有此,北秦弓箭伤不到我们大军的!”当两支军面对,有的时候一方会有可能放箭,所以大军团战斗的时候,但凡大国,会带上很多盾牌。在三国里面,曹操和袁绍战斗,两军相对,开始的时候全要用箭互相攒射,袁军用盾挡住了曹军,让曹军士气不好。谋士说我们地方矮,高一点我们射他们的后面,袁军后面还能也有盾牌吗?曹操同意,就建了土台射袁军。袁军果然吃了亏,就建了楼车,让士兵站上去射曹军,曹军没有法子,于是刘晔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敌人来自营楼的攻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弓箭的不吃重。两军相对,除了相互射射箭,也就是走个过场。因为大军团会带着橹车大盾,把自己军队挡得死死的,你远了射不到敌人,近了反而会让自己也落到敌军的箭中。所以在小说电影里那种一开打箭射不停都是假的。
但这只是一种想当然。公子范虽然知道北秦骑兵的厉害,但还没有注意到骑射的可怕!
苏慢却是知道的,他说道:“大军团战斗,一天到晚提着盾挡着北秦军的弓箭,公子以为可行乎?北秦军不是和我们列阵而射之,而是他们用这种骑兵,左右出击,来回击打,我们的大军团行动慢,动作缓,哪里能追得上他们,但北秦的骑兵却可以从任何地方任意一个点向我军进行主动的射击,就算我军防得了前后,防得了后军,防得了左军,防得了右军,但我们还可以再行走了吗?而敌人要是专门打击我军后面,袭扰我军粮道,这样一来,敌军千多就可以牵制住我军十万人,以此景对敌北秦大军,公子我们还有胜算吗?”
公子范也吃惊了,道:“那当如何是好?”苏慢道:“没有骑兵,不能打仗!”如果是赵侯,苏慢不会这样说,但是公子范,苏慢有救命的恩情,也就不怕了。公子范当下同意,于是他再发信兵,向赵侯报信,要赵侯多征良马,多聚骑兵,同时他要求赵侯从句注山调狐军出战,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当然,公子范也是知道这事八成不能行。赵侯只怕会以为是自己委过的托辞,但这个态度还是要表明的。因为就算是会受到赵侯一时的误会,等赵侯知道了厉害,也就是自己扬眉吐气的时候。而自己什么也不说,虽有一时之好,万一老东西打败了要出气,那他就倒霉了。再说万一请出了句注山的狐族军,那可也不是一件好事么!
在赵军又有援兵到的时候,北秦军却还是一片的平静,又或者说并不平静,只是没有援兵罢了。从生水后方,一块块巨大的石块给开采出来,没事干的赵人上山开石,很快的,几万赵国平民,一天就可以开采上千块的大石。这些大石条进行初步的打磨,主要是用来在生水渡口上建立要塞。北秦伯在这里用的是城堡要塞战术。这个战术是很重要的。古代战争,打下一片地方,想要占住就要筑城!战国的日本,大城没有几座,但是小城堡,却是很多。几块石头一堆,就是一个小城。大约两三个月就可以筑成一个中型城了。一个月也可以筑一个小城。战国时丰臣秀吉那时还叫木下藤吉郎仅用一天一夜就筑起了墨娱城。所以日本人打仗很搞笑的,主要就是围着这些小城打。而城里的驻军一般是几百上千。有的还只有几十人。中国人形容日本战国的前期叫村子打架,一场战斗,有千人就通天了。
但在中国,也是很注重这种城堡战术的。比如在赵国,句注山丢了之后,赵人一边利用呼沱水挡住南下的游骑,一面迅速的在代加大筑城,把代正式从县升级到郡!正是利用代郡,赵人保住了北部的江山,还为日后的收复故土打下了基础!秦朝的时候,始皇攻打匈奴人,由于匈奴人飘乎无定,瞻之在前,呼之在后,让人防不胜防,所以才有了长城计划!
所谓长城计划就是筑城堡,也就是长城,表面上看它是一条防线,但不是的,蒙恬在这里屯驻大军,从长城内进行屯垦,积攒粮草,利用长城为后勤基地,而主动要找匈奴大军进行决战!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战术思想。但是可惜,在秦亡后,残余的秦北方军团沦落成了草原的戎族,长城也从反击匈奴的基地而沦落成了为汉人躲匈奴人的一道可耻之墙。从汉时起,中国人就丧失了利用长城主动出击的军事思想,而仅仅以此来当自己的防线,后世儒人一边利用这道墙躲防胡人,一边骂秦始皇修这玩意儿让国人丧失了主动进取的意志!说中国人有了这道长城就放松了边备,没有进取精神。这个说法现代还有大批的“叫兽”这么认为,但却好笑到了极点,就如同一把剑,拿在一个积极的人手里,是要开创局面,扫荡群敌的。但拿在一个胆小的人手里,却是用来自卫的。
中国人自己没有了进攻意识,反过来怪长城消磨了自己的意气,这算怎么回事!
西方人也筑城,新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攻打威尔士,他打下威尔士后,就开始了旧城堡的修理和新城堡的修建工程。要塞以最有效的形式增强了防御的威力,它就不仅能防止威尔士人重新夺回所占领地区,也能阻止威尔士人对所占领地区的袭击活动。这样,英格兰人就可以逐渐地让战败者顺从他们的统治,并逐渐在文化上同化他们,直到用较少的兵力就控制这一地区,腾出更多的兵力去入侵并控制另一地区的领土。从三水到西海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如果在生水河的渡口这里架一座桥,再修筑一座一定规模的石城要塞,那从此之后,整条三水都会成为北秦的统制地盘!北秦人就可以把整个三水河用来做自己的新边地!而同时,还可以借此向赵人发动新的攻击。目前北秦人抓来的赵人已经没有机会再种田了,养活他们是一个问题,以工代赈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方法。他们要修的太多了,赵人不仅要开石筑城,还要筑教堂,修西岸的农庄,在河下游还可以开辟牧场,一下子,生水竟然繁华起来。
食物暂时是够的,一万赵人的尸体已经给打酿好了,为了不浪费,北秦人还发明了一种吃法,他们把赵兵的骨头用火烤焦,然后磨成骨粉,这下骨粉就会成为一种调味料,因为骨粉会有一定的营养和盐份,北秦人在这一点上做到了真正的一点也不浪费。还有那些马肉之类,也没有放过。虽然目前北秦人打了一场战,死了人,但士气却是十分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