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年尾,魏国的定阳公主小狐令狐婴在一队北信君准备好的随从陪同下,带着一批由北信君精心挑选的礼物踏上了秦国的道路,为此,北信君曾许下深深的诺言,天长地久有相忘,此情此意死不负!北信君说会在小狐回到东骑的时候大婚相娶,绝对不会辜负小狐对他的付出。遗憾的是,小狐到了秦国后,给秦国用种种理由质留,直到三年之后,东骑人以三万破二十万,大败赵军,惊动了天下,使世人知道东骑的堀起与强大,为了回复两国的关系,秦国才肯将小狐放回东骑,而在那时,却是刻意的将小狐贬为荧玉公主的滕妾随嫁入东骑。在当时,秦国为了保持和越来越强大并且强大的有些离谱的东骑关系,所以不得以要把荧玉公主嫁过去。在当时,一个公主出嫁,是要有陪嫁的姐妹的。
这是当时的滕婚制。滕制在春秋之前只适用于周天子,到了春秋年间,诸侯间便也开始实行了。到了春秋末期。滕婚制又有所发展。开始出现了一位诸侯娶妻,与嫁女者友好的其他一国或两国也各出几名宗室之女陪嫁地事情,但是仍限于须为同姓,滕婚制下,最高规格是一聘九女。至于其他随嫁的女侍虽然也可传寝,却只能做妾。由于小狐机灵讨巧,为东骑赢得了宝贵的一年时间,使得秦国没有把东骑与魏国的关系拿出来问罪,不然大秦铁军在侧,东骑拿什么力量出征它国?这是一个必然选择!
在当时,小狐给独孤夫人认其为义女,加上秦国的公主荧玉并没有姐妹,同龄的嬴虔虽然有女儿,但太小了,拿一个小孩子当妾,那是要给人笑话的,于是就把小狐赐名改为嬴,以荧玉的妹妹名义,做成滕妾嫁到了东骑。北信君大为感激秦国的这种“恩情”,于是正式建国,成为天下战国中的一员,号为北秦!以此证明自己对秦国的“感激”之情。
小狐走后,没有良心的北信君立时把小狐抛于脑后,而是和自己两个宠妾月勾和白露你侬我侬的亲亲我我,但是这种离谱的事情,大夫人猗涟却没有发怒,她虽然一个人,却在一场废后的风波之后,开始收拾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循规蹈矩。
同时,秦国也迎来了新的一年。在秦国新年之后,新年大朝,此时,国府的朝堂上却摆出了一张新的几案。入朝的官员纷纷诧异的看向这支几案,他们议论纷纷,嚷着那是谁的位置,有知道的已经明白,这正是请来的魏国士子,卫鞅。不知发了什么神经,秦公嬴渠梁对他非常器重,在新年朝会的时候,他招来了卫鞅,开始论政议事!
朝钟之后,秦国官员在相互道过新年后,都笑了起来,总的来说,秦国这一年还是可以的,至少恢复了耕种,虽然成绩不是太理想,但相信由于秦国休兵的原因,不加征税,很快就能调动起秦国百姓耕种的激情,这样一来,在明年秦国就会有多出一个月的外征之粮!这当然是不足的,但却已经很难得的。因为这个外征的粮,是按不影响百姓春耕而定的粮赋!
第405章 卫鞅面君
甘龙也是老怀大慰,他认为这是执行了献公新政的原因。在此,不得不再说一下秦献公的伟大,一国两治,这是怎么想到的,虽然他也是给逼出来的,可是这毕竟难得!在三千年后,邓伟人才提出这项议定。这个所谓的新政,是一种妥协,一方面提高国民的收入,一方面不触动世族。在甘龙看来,这样够了。可在其余的人看来,不足!特别是秦公嬴渠梁,他永远忘不了,在雍城的时候,老世族们一拉,就拉出来的那十万壮丁!
说秦国没有兵丁了,那些壮丁是什么?说秦国没有钱帛,但秦公嬴渠梁相信,老世族们一定有!说到秦国现在的田地不足,秦公嬴渠梁相信,在贵族的手上,有着一大批的田地还没有人去耕种,这是为了养地,以便于让世族们的田地亩亩都高产。
这时,景监道:“君上……”秦公嬴渠梁道:“宣!”景监道:“宣士子卫鞅进殿!”
没一会儿,白衣飘飘的卫鞅扬着袖子进入秦殿,他扬着头,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好似对一切不屑一顾。事实也是如此,这里的一切都很简陋,秦国的国府大殿比魏国的要小十倍以上!但顷刻之间,他又换了一副和煦的笑脸,这立时让心性直爽的秦人鄙视起来,文臣不屑,武将更是白眼直翻,卫鞅悄然不觉,微微一笑,伸出一只足翘起,转着身子向着四周秦国的文武官员行礼,然后道:“在下卫国卫鞅见过秦国君上!”他在此更正了一下,自己不是魏人,而是卫人,虽然两者之间没有区别,可秦魏成仇,这话不是白说的。
秦公嬴渠梁笑呵呵道:“先生少礼,请坐——听说先生有‘强秦之术’欲献于本公……”
卫鞅落坐之后,向四边行礼,然后再对秦公嬴渠梁一礼,道:“强秦之法,法出不二!”
秦公嬴渠梁眼睛一亮,与朝下景监一对眼,心里暗道:“找对人了。”于是道:“快请先生说来,强我秦国,当用何法?”卫鞅沉重道:“卫鞅一路行过秦国的山川险路,发现秦国艰苦,卫鞅以为,强国之法,法出无二,就在于王道之学!”景监顿时愣住。秦公嬴渠梁以为自己听错了,道:“先生说什么?”卫鞅微微一笑道:“王道之学!”
景监侧身出例,先回头狠狠的白了卫鞅一眼,然后道:“先生说的王道之学,既然能强秦,一定另有新意!”甘龙在一边呵呵笑了,他可是饱学的大儒,如何会不知道王道之学是什么用意!所谓王道之学,就是老子的自然之道,老子主张无为,在汉朝开国后,国家也是处在用什么法治国的难题上,由于方经乱世,为了求治,汉朝再度的搬出了秦法,只是这时的秦法却是成了汉法,巧妙的就在这里,当时的百姓不能接受秦法,却欣然的接受了汉法。